书展归来:这个时代变了么?

26.08.2014  12:32

      继上海书展落幕,“南国书香节”日前正式告别广州。为期七天的书展入场量达185万人次;接下来九月份的北京书展即将开启,好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
  人头攒动的广州书展上,不乏拖着行李箱购书的读者,但同样人数庞大的是土特产购物团和“拍照”网上购书党……一边是一年一度的书展盛宴,一边是触目惊心的人均阅读率,映射出的或许是整个时代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古人刻简、卷轴,今人按键、触屏,从纸质走向数字,从看书走向读屏,从PC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从书店走向地铁,用作家麦家的话说,新技术带来了一场“阅读革命”,许多人的阅读趋向“碎片化”和“浅层化”。
  麦家说他以往周末的放松方式是逛书店。“周末的时候,睡一个懒觉,九十点起床的时候逛家书店,翻翻书,买上一两本,就着简餐,饮料,坐一下午,看到下午三四点回家。
  坐在一群陌生人中间,观察他们,是麦家和社会接触的一个通道,也是他给自己的“放风”。而现在,随着这样的场所越来越少,他开始在网上购书。
  “这样的场所在慢慢消失,即使没有倒闭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他承认,“我很遗憾,少了一个和社会接触的通道。
  虽然麦家仍然坚持纸质书的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成就阅读,只有阅读方能成就写作。”而在网络时代,不管从数据还是从日常生活的感知中,都在告诉我们:阅读正在失去它往日的温情和对心灵的滋养。
  上世纪80时代,人们对于书的渴求和对文学的狂热燃烧了一代年轻人,而当下,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

 

   年轻人是一定要读书的
  实体书店衰落并不鲜见,但麦家却与大势相逆,开了一家“书店”:位于杭州西溪创业园内的“理想谷”,四壁堆满了书,书可以读,却不买卖,人们可以随意看书,免费吃喝。“经营是不赚钱的,我只是想有一个空间,让爱书的、爱文学的年轻人聚在我的身边。
  他认为,“年轻人是一定要去读书的,让书和自己发生联系。人最害怕的是自己是一个浮萍,当你精读40到50本之后,就有了人生的坐标系,有独立的视角和观点,沉得住气。
  而创立例外品牌的文化商人毛继鸿也做了一件在其他生意人看来“愚蠢”的事情——花了几千万跟几个朋友,一起在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一个城市,建了一个占地1200平米的书店。
  “方所”得名于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也是毛继鸿想做的事情的最好概括。他希望将“场所精神”,将真正的教室、书店、图书馆、展览馆和文化艺术带到民众中。
  方所在广州市中心的太古汇商场占了1200平米。“场所所带来的一个城市的精神跟城市的气质,其实我没有想到方所开了之后能改变整个广州的城市气质,我想我理想的乌托邦也是可以传承下去的。

 

   给下一代更好的理想国
  在媒体人杨锦麟看来,现在这个时代可称之为“粗鄙时代”。“我们这代人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浓缩,而这个浓缩表现为文化的粗糙,表现为我们接受教育的不完整。
  “我们的扣子扣错了,没有大师的年代,我们怎么实现自己文化的救赎?”他诘问。“但我们这代人的粗鄙应该会有一个告别仪式,我们的下一代应该不像我们曾经那样痛苦的活着。
  和杨锦麟一样,毛继鸿希望,“我们能留给我们下一代的是真正可以传承的精髓。之所以开书店,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因为十年的浩劫,断了根源。
  对童年时的毛继鸿来说,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现在,“方所”为爱书之人提供了一个空间,一个让一家几代人灵魂舒服的地方。
   毛继鸿谈到他的理想,正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给我们的下一代有一个更好的理想国。”通过这一代人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关心,可以把文化、艺术、中国真正的传承礼仪,跟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等传承下去。
  “其实我希望看到的,可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就像林语堂先生笔下的那个中国人的形象,在华尔街上面,所有洋人都对中国人致敬。”他说。
  时代变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习惯。时代也没变,对于书本的喜好仍然可见一斑,仍有坚持着理想和情怀之所在,仍有着对于未来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