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命运让人忧虑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12月26日发布《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下文简称报告)称,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的基本格局。其中,乡村小学五成以上为小规模学校,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成常态。
小规模学校,指的是办学规模不足100人的学校,报告称,全国共有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11420所,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对于这些小规模学校,地方政府采取何种态度、模式举办,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其命运与我国乡村教育的未来。
乡村小规模学校未来的走向,无外乎三种。一是随着学生逐渐减少,走向消亡;二是长期维持小规模办学,给乡村孩子提供就近入学机会;三是规模增大,吸引去城镇求学者回流,以及返乡就业者送孩子到乡村学校求学。根据目前地方政府对待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态度以及办学模式,第一种可能性极大,第三种可能性则极小,而从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看,我国乡村教育更需要第三种可能性。
之所以说第一种可能性很大,是因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是以低水平维持的态度,对待小规模学校。在国家叫停撤点并校之后,地方政府不能以行政强制方式撤并乡村学校,但是,从节省教育投入、便于管理出发,还是有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不希望再举办小规模学校,为此,采取低水平维持,就是让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自然消亡”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并不按国家的要求,对100人以下的学校,按100人保证办学经费;把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以各种名义抽走;通过各种渠道“放出风声”,乡村学校迟早将撤销,“引导”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去城镇学校。当没有了生源,学校也就撤掉了。
以这种态度举办乡村学校,是不可能把乡村学校办好的。大家所见的是,一边是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一边是乡村学校逐年萎缩。政府部门把这归因家长的选择,可是,家长的选择,不是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吗?你都把骨干教师抽走,一个老师上所有学生的课,家长看不懂吗?如果把城镇的优秀教师轮岗过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家长难道不乐意让孩子在家附近上学?而且目前各地采取的乡村学校四级管理模式,又让本来极为薄弱的小规模村小,变得更加薄弱。所谓四级管理模式,是把乡村学校分为四级——中心小学、完全小学、不完全小学、教学点,由中心小学调配资源,结果是,本来应该拨付给教学点的资源,却被统筹进了中心小学,资源朝中心小学集中。
办好乡村教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没有乡村学校的农村,将没有生机与活力,因此,政府部门举办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是将其作为“应付”国家叫停撤点并校的“无奈”举措,而是要办好乡村学校,吸引到城镇学校求学者回流,以及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这是地方政府必须有的乡村教育观念。
而要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首先,要按国务院的规定,切实保障对小规模学校的投入,不能以统筹之名,把给乡村教学点的投入配置给了中心小学。如果严格执行100人以下的教学点,按100人配置教育资源,那政府部门就要思考办好小规模学校,而不是让其走向消亡了。
其次,要取消目前的四级管理模式,把每一所学校,包括教学点,作为独立的学校对待。乡村教育可以统筹,但不是建立垂直、带有层级的管理模式,而要组建乡村教育委员会,负责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乡村教育资源配置,这可以确保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对小规模学校的投入。
我国乡村学校之前被大规模撤并,现在叫停撤点并校后,小规模乡村学校低水平维持,都与没有乡村教育委员会有关。乡村学校的规划、布局、资源调配,就由地方政府说了算。这种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基于村民自治,完善乡村教育的民主管理。确保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并有效配置乡村教育资源,方可办好每一所村小,让乡村小学焕发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