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实践系列报道之九: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书写多彩青春
今年暑假,安徽工程大学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体系优势和实践育人优势,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组建1支国家重点团队,32支校级重点团队,136支院级重点团队,奔赴社会实践最前线,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合作交流、参观考察等有效形式,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下基层,进农村,访社区,紧扣群众需要,了解群众心声,听取群众意见,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书写多彩青春,绽放绚丽人生。
以三下乡为载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助力中国梦
假期里,安徽工程大学电子科技协会家电义务维修团队赴芜湖市无为县无城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早上6点,所有成员集合后便乘车前往无为县无城镇,在将近中午到达目的地,一下车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义务维修活动。因为是义务为居民们服务,所以受到大家的热烈支持。没多久,乡亲们就纷纷拿来了收音机、电扇、电饭锅、影碟机等家用电器。对于送来的每个电器,协会成员们都全力以赴,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真正做到了令群众满意。在修理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各显神通,有人仔细的登记维修物品及维修人员,有人耐心的给父老乡亲解释电器损坏原因,技术人才们则全力给家电维修,每位同学都十分认真负责。尤其是修理的小伙伴们,有的是一个人单兵独斗修理一件电器,有的是一起团队协作修理大的电器。只见大家手拿螺丝刀拧螺丝,用万用表测是否通路,用电烙铁焊接……都忙得不亦乐乎,纵使骄阳似火,也丝毫不能减弱同学们为居民服务的热情。
活动期间正是芜湖的炎炎夏日,高温和酷暑考验着大家的意志力,但即使在最炎热、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会员们仍然积极参加维修活动,为乡亲们提供免费服务,全然没有埋怨之词。一位会员告诉记者,“在为乡亲们修理家电的时候,看到一个个损坏了的家电又能重新工作,是我们最开心最自豪的时候。看到大伯大婶乐呵呵的笑脸,我们也不觉得天有那么热了,心里满是开心”。虽然是淳朴的语言,但是就是从这最质朴的语言中,让人感受为他人奉献的真挚情感。
电子科技协会实践团队负责人高磊告诉记者,“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在实践中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处,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在实践中获取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虽然在维修家电过程中比较辛苦,但每每看到老人们赞许的眼神,便觉得非常欣慰和自豪,希望能用我们的行动来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类似的服务活动。”
以社会调研为方式,寻访放飞梦想的创业青年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创业难,难于上青天,而创业致富却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考虑的不再是外出打工而是逐渐迈入了回乡创业之路……今年夏天,学校“天启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入乡村,调研农村青年创业状况。24位调查者分为五组,运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就农村青年创业领域、创业方式选择、创业环境以及创业困境问题对所选农村的创业青年展开了调研。历经了近一个月的的时间,奔走于各个乡村,访谈于各个农户,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了农村青年创业的历程。这样的历程对当代青年学生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中,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到的棘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后来的创业者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我觉得农村青年立业机会不太公平,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青年群体,立业机会获取不公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是农村青年立业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农村青年。”队员甘涌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通过对农村青年创业境况的调查,更深的了解了农村创业青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的目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现今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农村青年立业显得更加重要。如今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了一大社会问题,然而困难与机遇却总是并存的。这次的农村青年立业调查,让身为农村青年的我对这个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我看来,农村是是一个巨大的待开发的市场,只要敢于尝试,农村就是我等青年立业梦想放飞的热土。”队员余子博也觉得这次实践活动受益匪浅。
以环保宣讲为内容,引导居民争做绿色达人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在暑期纷纷投入环保这一方面的社会实践。各学院都有一定数量的团队,他们实践所涉及的内容及方式也不尽相同。
如今农村发展飞速,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徽尘团队与工程管理122班的实践团队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到了农村的环境问题上,他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农村目前的垃圾、水流及环境污染的状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保障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改善民生,都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也有一份责任。”工程管理122班实践团队的调查人刘云荣在调查感想中写道。他们通过调查,总结了解决农村问题的具体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向农民传达了保护环境的理念。还有很多团队选择了在芜湖进行实践,环境保护意识要从小树立,“志-青春”团队通过发传单、宣讲等方式向小朋友们讲解低碳环保的一些方法及环保的重要性,而管理工程学院的团队则把眼光放在了芜湖市的垃圾分类上。废物利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知道仅仅是知道,学员们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却又是另外一回事。此次实践的内容及方式有很多,所有人都用心的去投入,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为社会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代大学生绝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能投入社会、了解国情、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是当代大学生所努力的方向。大学,培养的不仅仅是人才,更应该培养的是有责任感的人才,而实践,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当代的大学需要实践!
以爱心支教为平台,用爱心托起祖国花朵的明天
纵使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校学子为爱支教的梦想。今夏,安徽工程大学学子利用自己宝贵的暑期时光,或独自,或结伴,下乡支教。有诸如“点亮菊灯 携手远行”支教活动、阳光义务支教团队……在暑假之前,志愿者们就开始了人员的挑选、考核、了解培训和地点的确认。当期末考试结束,有的志愿者甚至连家都没回就奔赴支教地点,开始了他们的支教活动。支教的日子是辛苦的,尤其是那些深入贫困山区的志愿者。下着滂沱大雨的山区会不时地出现山体滑坡现象,从来没有走过山路的他们会不时地被泥泞的道路滑倒,志愿者那干净的白色运动鞋刚一出门就被染成了灰黄色。在洽谈支教点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太辛苦甚至突发急性胃炎。有时候如果遇上不谅解的家长和乡村负责人,志愿者还得想方设法的说服他们配合自己的工作。本来可以在家吹着空调享受清凉一夏的志愿者们却要在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的山区感受来自大山的“礼物”----泥泞和酷热,然而这些可爱的青年志愿者们却连一句也没有抱怨。
“支教是快乐的,看着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以及那一张张因为疑惑揭开而展露的笑脸,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接受支教的孩子们的家境都不太宽裕,但听着他们说‘我的愿望是想要一本作文书’时,就知道这并不影响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志愿者们在接受采访时既心疼又欣慰的说道。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更高要求。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为那些孩子带去了知识,指引他们走进他们尚未接触的世界,让他们享受免费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志愿者在他们的生活中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模样,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与坚强,学到了珍惜简单的快乐,学会了在失望沮丧时坚持与相互帮助。
“你们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给了孩子们一个特别暑假生活。”,“我们长大后也要帮助其他人”。家长和孩子们的肯定是暑假最美的礼物,也是最大的感动和收获!有一束光,斑斑点点,照护着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有一束光温温和和,引导着助学与支教的崎岖路。这束光就是这群可爱的支教者们,最伟大的临时园丁。
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在奉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安徽工程大学一直致力于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了多支队伍深入乡村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在芜湖市清苑小区等5个小区开展了慰问退伍老军人、向青少年传播爱国、环保与美德的文化知识、整治清洁小区周边环境问题等多项活动,为老英雄们带来温暖与慰藉,激发青少年爱国爱党情绪,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小区居民保护环境。志愿者同样也去了儿童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里的孩子因为身体或者心理的因素,相较与普通人处于弱势,正如折翼的天使孤独地在人间徘徊,渴望被关怀,渴望被爱。志愿者为福利院进行了募捐,共募得爱心善款3700元,全数送给了福利院的孩子们。虽然因为爱心人士的帮助,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孩子们依旧改变不了的是落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大家的心,至今大家依旧忘不了和孩子们分别时的那一刻,孩子们抱着志愿者,眨着眼睛问大哥哥大姐姐你们还会来吗?最初的陌生到临别时的依依不舍,都让志愿者忘却了种种辛苦,记起的只有收获的欣喜与感动。
志愿服务活动是对该校学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历练,也是一次人生的升华。志愿者们感言:“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我经历了这么多的人和事,让我深刻的明白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就代表着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力量奉献给他人。做志愿者不仅可以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可以利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服务社会。既然我们存在于社会当中,就要努力的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的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为了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发挥出自己的青春正能量。我们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