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喝彩】脱贫攻坚出实效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切实有效举措的出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这一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坚持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全过程精准”之路。
实施精准扶贫,需要一支精干的人才队伍。按照总书记关于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的要求,今年,我省第七批从省直和中央驻皖单位选派的帮扶干部,于5月1日前全部派驻到联系帮扶的贫困村,取得了加强基层组织、促进脱贫致富、锻炼干部队伍的良好效果。这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既包括能征善战的扶贫工作队,也包括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还涵盖精明能干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以及回乡创业的“能人”等群体。有了扎实的人才支撑,精准扶贫才有力度、有成效。
实施精准扶贫要有精准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谈到,“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实践出真知,扶贫工作怎么做,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对于一个村庄来说,是走产业扶贫、加强内生动力培育之路,还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后续产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因病致贫还是其他原因致贫,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制定科学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方能实施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包括交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水利扶贫等举措。
精准扶贫要以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目标已确立,用什么来检验扶贫成效?要建立严格的评估制度,由人民群众说了算。群众认可、群众有沉甸甸的获得感,方称得上见成效。 (丁贤飞)
扶贫更精准 户户有红利
记者 罗宝
为了让贫困户获得持续稳定收入,增强脱贫致富的精准性,滁州市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财政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村集体资产(资源)盈利增值,增强贫困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近日,明光市桥头镇汉塘村召开扶贫产业股份分红大会。 57户贫困户参加分红,喜得扶贫产业股份分红金4.7万元。这是汉塘村自开展产业精准扶贫以来首次分红。图为贫困户喜领分红金的场面。袁松树 王绪波 摄
政府投钱 农户当股东
国庆节前夕,来安县舜山镇六郎村42户贫困户陆续领到了村集体的资产收益分红资金。
“我家是低保贫困户,共4口人,在村里持有2000多股,今天领到了4000多块钱,很开心。以前从来没想过咱们普通农民能成为股东,还能分红。 ”贫困户徐礼伟拿着刚领到的“红利”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一家人还承包了蔬菜扶贫基地的5个大棚,头4年免地租,只要交承包费,每年挣个几万块没问题。
记者在六郎村蔬菜基地看到,一排排钢架塑料大棚整齐有序,道路、沟渠、电力配套完备,大棚内的豇豆、青菜、茄子、黄瓜等长势喜人,菜农们正陆续向外运送蔬菜,准备拉到南京市场销售。
“我们这里蔬菜供不应求,价格高,主要供应南京市场,为此,村里专门建了一个交易市场。 ”六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刘佳飞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说,作为来安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之一,六郎村从去年开始探索“基地+合作社+农户+资产收益分红”模式,建设“一村一品”蔬菜基地,将219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蔬菜基地,建了88座钢构蔬菜大棚,由六郎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以每个大棚每年1600元租赁费用租给大户或贫困户种植,年资产收益14.7万元。此外,大户和合作社还扩大种植规模,目前整个基地的蔬菜大棚达179个,带动60多个农民就业,其中贫困户10多人。
政府投了钱,基地建成了,资产收益如何分配是关键。刘佳飞介绍说,村里将219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折为6万股,以优先股的形式量化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并发放股权证书。所有股份按“46235”进行分配,即村集体和贫困户持股比例为4∶6,贫困户按类型进行再分配,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持股比例为2∶3∶5。“这样就保证了资产收益向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人贫困人口倾斜,做到公平公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刘佳飞说。
滁州市各地围绕“把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贫困户变成股东”和“政府投钱建项目、贫困群众得实惠”思路,积极推进资产收益扶贫,2016年通过资产折股量化及资产收益分红,贫困村集体增收745.6万元,贫困户增收728.3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95.6元。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123个贫困村已有85个实施资产收益分红1462.1万元,惠及1.3万个贫困户,3.6万贫困人口,还有38个贫困村今年9月底前完成资产收益分红。
模式多样 村民得实惠
明光市管店镇新管村紧邻国有管店林场,周边有20万亩的森林资源,树木枝丫和农作物秸秆等资源丰富。村里因地制宜,利用一块空闲多年的建设用地,引进格陵兰公司,投资生产加工生物质颗粒燃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万余元,并吸纳3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同时带动周边近20个贫困户提供原材料,每户年增加收入约5000元。
在新管村,还有一处甜叶菊育苗基地,两期大棚面积共4万多平方米,每年可实现资产收益13.5万元,已带动3户贫困户承包甜叶菊育苗大棚种植,且头4年免大棚租金,近百名贫困人口参与育苗劳动,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元。 “现在正处于母苗育苗期,春节后开始插苗,合作社负责销售,我这一亩多的大棚年收入5万元上下。 ”贫困户管永祥说。
新管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张勇介绍,生物质颗粒加工厂项目和甜叶菊育苗大棚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143万元,形成的资产以每股10元折算成14.3万股,量化给村集体5.72万股,量化给贫困户8.58万股,今年8月已进行第一次分红。作为特别贫困户,李成斌一家4口人获得股份6391股,此次分红6011.2元,有效改善了家庭生活。
今年,滁州市探索出“乡村旅游+企业+资产收益分红”“农机设备+企业+资产收益分红”“特色种养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收益分红”“光伏产业+社会资本投入+资产收益分红”等六大类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评选出新管村等9个市级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示范村,通过典型示范,推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在全市范围规范有序开展。 2016年至2017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43421.2万元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6638个,其中特色种养业197个、烘干设备项目23个、村级光伏207个、户用光伏6190个,农产品加工等项目21个,形成资产43421.2万元,预计2017年度实现资产收益3256.6万元。
近日,今年61岁的恒凯骑着摩托在草场放牧。他原是明光市三界种牛场职工,下岗后,他不等不靠回乡创业,凭着养牛的经验,利用黄寨天然牧场,饲养200多头黄牛和水牛,还饲养肥猪20多头、鹅近百只、土鸡近千只,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能人。记者 胡娅莉 摄
机制创新 管理动态化
“电站收益4.2万元、蔬菜大棚收益3.6万元、粮食烘干设备租金收益8.2万元……”在定远县大陈村,记者看到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台账和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汇总表,上面详细登记了村里的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等情况,村集体经济收益情况一目了然。
滁州市创新财政扶贫资产管理,指导各贫困村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村级集体资产台账,及时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新增资产登记入账,分类实行动态管理,督促贫困村强化财政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收益水平。该市还创新投入机制,明确投入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他农业企业等奖补项目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按不低于财政奖补项目资金的30%记入村集体所有(作为股份参与企业经营,获取资产收益)。滁州市还创新资产收益分享机制,将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及取得的资产收益主要量化给贫困户,并向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人贫困人口倾斜。
贫困村在资产收益扶贫中还严格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在分股确权过程中,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实施,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类型,由村党支部研究提议分配意见和方案,提交村“两委”会商议,形成方案后,再提交党员大会审议。根据审议结果,修订完善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形成决议方案后在村公告栏内公示7个工作日。分股确权全过程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并报镇纪委备案。公示无异议后,形成正式分配方案,由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并向贫困户发放股权证。实施过程和结果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广泛接受干群监督。同时,实行动态调整,贫困户所持股份为优先股,并享受优先就业政策,股份所有权归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贫困户脱贫后,公司(村委会)将按照扶贫政策的有关规定适时收回股份。
[1] [2]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脱贫攻坚出实效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编辑: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