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喝彩】美丽乡村乐农家
金秋十月,花果飘香。江淮大地到处是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高粱红了、稻谷黄了,梨儿熟了、桂花开了,秋日的田野、美丽的乡村犹如色彩斑斓的山水长卷。
国庆长假期间,“乡村游”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很多市民离开繁华的都市,走进乡村,体验农村生活、品尝农家饭菜、观赏田园风光。 “乡村游”的火爆得益于近年来我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农民达到了小康,中国才能建成小康;只有农民富裕了,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基础,而建设美丽乡村则是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早在2012年,我省就出台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近年来,我省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不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标准改造提升,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如今,从淮北到江南,从皖西到皖东,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一个个美丽乡村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江淮大地上。
美丽乡村,幸福农家。过去贫穷落后的乡村,如今成为绿、净、美的旅游景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找准了扶贫的“点”和“根”,美了乡村,富了群众;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绿、村更洁、人更美,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好愿景。 (余晓林)
果农正在砀山县梨树王景区果园里包装酥梨。通讯员 李艳龙
喜看梨乡丰收景
记者 沈荟 通讯员 李艳龙
砀山县素有“中国梨都”之称,拥有连片果园近百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7亿公斤。金秋时节,酥梨成熟,走进砀山,公路边、小河旁,黄灿灿的酥梨挂满枝头,仿佛走进了水果王国。
9月27日,冒着霏霏秋雨,记者走进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崔庄中心村的老梨园采摘区,眼前全是百年以上的老梨树,沉甸甸的果子压弯了树枝。果农们正在树下挑选梨子装箱。不时有游客们走进梨园,有的买梨,有的在老梨树下合影。62岁的果农孙开权告诉记者:“要是天晴,梨园里都是游客。有的带着孩子,家长抱着孩子爬上树采摘;有全家老少都来了,陪着老人在梨园里徜徉,嗅着秋天果实的芳香,临走还不忘记捎上几箱梨。还有从外地慕名开车来的,既能游玩、拍照,又能买到最新鲜的酥梨。 ”
良梨村的梨农公社所在地原是老村部,村支书樊庆洪告诉记者,160多年前,黄河改道北去,砀山境内的黄河故道也逐渐沙化,梨树因其抗风沙、耐盐碱被广泛种植。 “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上找不着。 ”砀山梨核小汁多,甜而清口,回味无穷。
据梨农公社负责人郭鹏伟介绍:“现在果农不仅卖梨子,还卖梨膏。梨膏有止咳化痰、清热润肺的功效,以前砀山人熬梨膏都是自家吃,现在网上卖得特别火。 ”
良梨村是砀山酥梨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区,村里7000亩梨园,每年产梨2800万公斤,其中三分之一加工成梨膏。良梨村共9200多人,而从事电商的就有2200多人,几乎每家都有。
良梨镇党委书记刘建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该村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实现道路硬化、乡村绿化、路灯亮化。如今村庄整洁有序、产业特色突出、村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谐。
“梨子压枝铺短墙”。梨乡秋色就是一幅美丽的丰收景。
庐江县汤池镇天鸣花海成为农民乐园。周跃东 摄
文明乡风进万家
记者 齐振江 通讯员 汪珍
庐江汤池镇素称“温泉之乡、风情小镇”。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先后获得“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
9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汤池镇,只见一排排花园式的农家小院,门前庭院种满了香樟、桂花等,不少人家办起了“农家乐”。
汤池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汤池环境优美,金汤湖碧波潋滟,马果山连绵起伏,青山环抱,温泉奇特。2013年,该镇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也是安徽4A级旅游度假区。此外,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有明清风格的老街、宋代瓷窑遗址,还有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以及孔雀东南飞祠堂。目前,全镇正在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倡导文明乡风。
村民严从久一家也参加了“文明家庭”评选,他妻子洪则芳告诉记者:“我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两个媳妇都很孝顺。媳妇在外面上班,回家后总是抢着干家务活,还经常给我买这买那,婆媳关系特别好。有一次,我生病了,媳妇在医院忙前跑后,比亲女儿还亲。 ”
汤池中心村村民组组长严俊对记者说:“村里环境美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有一次,邻村一位80多岁老奶奶在镇上迷路了,家人非常着急。但不久,就有人用三轮车把老人送回家,连姓名都没留。像这样,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还有很多。 ”
汤池镇汤池中心村村支书严德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镇里开展“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活动,汤池村也开展了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如组织“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等,借助道德大讲堂、民间文艺宣传队等载体,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让文明乡风走进千家万户。
红色山村变景区
记者 孙海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国庆前夕,记者冒着蒙蒙细雨来到金寨县燕子河镇,探访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从县城一路向南,记者看到沿途青山连绵,溪水潺潺,满目苍翠,好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
车行约2个小时,记者来到燕子河镇麒麟河村。这里地处深山坳,四周群山环绕,景色优美,中间宽阔地带是该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广场上,一座红军雕塑巍然耸立,底座上写着“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大字。
村民蔡正坤正在门前的花坛里侍弄花草,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到处是牛栏、猪圈和旱厕,房屋也是土墙瓦顶的老房子,破落不堪,那时村民们都穷呀。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通了自来水,像城里一样了。 ”
麒麟河村村委会主任徐修伟告诉记者,2015年,该村就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过去村民生产生活分散,这两年我们把凉亭岗村民组40户村民集中迁到中心村居住,房子统一设计、统一样式,同时完善配套设施,进行道路硬化,推进美化、绿化、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连下水道都实行了雨污分流。环境变美了,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提高了,其他村民看到这里条件好,纷纷搬过来住,如今这中心村已有100多户居民。 ”
在广场旁的池塘边,记者看到水中有鱼在游弋,岸边垂柳依依。 “我们用泉水养鱼,可观赏可食用。村里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外,还鼓励村民特色种养,如养殖黑猪、土鸡,种植茶叶、天麻等,同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群众增收致富。 ”燕子河镇副镇长曹洪安告诉记者,这里是当年红军鄂豫皖根据地之一,镇里已在“燕子河会议”原址上重修了纪念馆,每逢节假日,有很多游客前来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昔日穷山村,如今变景区。镇长杨林涵对记者说:“镇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每个村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印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将军故里建设得更有颜值,更有文化内涵。 ”
雄村风光。 (歙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提供)
皖南乡村美如画
通讯员 汪政宣 记者 沈建平
金秋时节,皖南山区秋色迷人,乡村美景如诗如画。徽州传统古村落——歙县雄村镇雄村村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曾入选2015年度“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9月26日,记者来到雄村镇雄村村。清澈的新安江水绕村流淌,徽派风格的村落点缀在江边,青山绿意,古树翠竹,粉墙黛瓦,略带沧桑的古民居、古牌坊倒映水中,俨然一幅水墨山水画。
雄村村总支书记程荣华告诉记者,旅游业是该村支柱产业,村里不仅环境优美,还拥有“竹山书院”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作为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雄村的美丽嬗变,主要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 ”雄村镇副镇长余红云告诉记者,自2016年以来,雄村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计投入525.35万元,实施18个项目,对村中道路进行整修,建立环卫保洁机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带火了当地的乡村游、农家乐。如今,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村头,记者就看到一些艺术学院的学生正在写生绘画。走进村庄,记者看到几辆旅游大巴停在广场上,游客陆续从大巴下来走进景区。一位浙江游客兴奋地对记者说:“这里山美、水美、景美,令人心旷神怡! ”
雄村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吴剑瑜告诉记者,雄村是国家4A级景区,镇里依托当地厚重的人文资源和新安江自然风光,引导村民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 2016年,雄村景区接待中外游客首次突破40万人次。今年1月至9月,同比增加了10%。 2015年雄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3万元,2016年人均收入增至1.48万元,近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已是大美安徽的一张名片,雄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其中一个缩影。
农村集市换新颜
记者 汤超 通讯员 高春英 黄璜
9月28日,枞阳县麒麟镇逢集。一大早,记者来到麒麟农贸市场,只见人头攒动,赶集的群众络绎不绝。
镇长方联胜说,麒麟镇位于枞阳、桐城、庐江三地交界处,麒麟集市是枞阳古集市延续发展至今规模最大的“集”,也是皖江地区非常有名的乡村集市。集市设有豆制品、水果、竹木制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类等六大交易区,交易场面十分壮观。前来赶集的不仅有麒麟镇的群众,周边义津镇、钱桥镇、孔城镇等地群众也会来此做生意。在民间流行这样一句俗语:在麒麟集市,没有买不到的,也没有卖不掉的。 “赶集”这一传统习俗,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财气,同时也曾因摊贩占道经营、车辆乱停、垃圾乱扔等,使集市成为当地环境整治中的“硬骨头”,过去集市上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麒麟镇美丽乡村办主任陶芳劲告诉记者,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镇里以整治集市环境为契机,拉开了乡镇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攻坚战。镇村78名干部分为5个组,每天早上来到农贸大市场,对流动摊贩、周边居民进行劝导,规范经营秩序,整治市场环境。
商贩桂小军已在农贸市场经营了10多年,提起市场整治后的变化,桂小军乐呵呵地说:“没整治前,入口交通堵塞,摊点杂乱无章,如今大家都规范了,街道干净整洁,生意更加红火了。 ”从事水果零售生意的许大姐接着说:“我们都爱干净,环境整治大家都支持!市场环境整洁了,大家就养成了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
麒麟镇党委书记杨国刚告诉记者,全镇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集中清运背街小巷和农村沟塘的垃圾,对乱搭乱建的铁皮棚、乱堆乱放的杂物、乱拉乱挂的横幅广告等进行集中清理。今后,镇里还将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把麒麟镇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富裕的特色集镇。
( 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