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天章水岸储台墓地为战国墓葬 出土众多国家级文物
阜阳天章水岸国际二期项目的“储台”,因此前发现古墓葬引起社会关注。
近日,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证实,储台墓地为一处包含有战国中晚期至汉代时期墓葬的墓地。古墓葬中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其中1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39件套文物被认定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
储台墓葬2016年在施工中被发现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阜阳市文物管理局,对储台墓地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钻探与发掘工作。
截至目前,已探明墓葬30余座,发掘墓葬29座,其中M1和M2墓葬分别为阜阳市文物管理局和颍州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性清理。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储台墓地的发掘工作收获颇丰,基本揭示出该墓地的文化面貌和性质。年代为战国中期的M1、M3和M26等几座墓葬,代表了储台墓地墓葬的最高等级。其中,M1与M3形制、规格基本相同,一棺一椁,椁内划分为棺室、边厢和头厢的形制均为典型的楚墓特征。
其中,M1棺室被盗,但边厢与头厢内共计清理出铜鼎、铜壶、铜敦、剑、戈、戟、镜和权杖等40余件青铜器,另有数量较多的漆木器和陶器,结合所出仿铜陶礼器陶鼎的形制以及墓葬的规格结构,推定墓主身份应为下大夫一级。
M3由于早期被盗,铜容器仅出土铜盘和铜匜各一件,另出土有铜剑、铜戈、铜镜、玉环等,另有伞、瑟等漆木器和大量陶器。其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文物32件套。最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马器,相关铜构件数量约110余件,实属罕见。
M26形制较M1、M3稍小,仅有头厢而没有边厢,从墓葬开口的情况来看,至少经历三次盗掘。幸运的是,这一墓葬仍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如铜剑、玉璧、玉佩、漆鼓和数量较多的陶器等。其中,铜剑和玉璧均保存较好,铜剑的剑首为玉质,剑鞘亦保存完整,玉佩为龙形佩。
以该墓所出玉器的情况反推M1和M3的情况可知,如未被盗掘,M1和M3在棺室内也应有玉器陪葬。
战国晚期和汉代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部分墓葬未被盗扰,所出陶器器类组合较为完整,可建立起本地区这一时期墓葬年代判定的标尺,学术意义也值得重视。
阜阳首次发现级别较高的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
储台墓地作为阜阳地区一处重要的墓地,由于地处泉河南岸,北距泉河故道较近,多年以来地表被数层淤土覆盖,地形地貌均改变较大,通过地面调查来甄别墓地文物点的工作难度较大。
上述负责人认为,通过本次发掘,有几点值得重视:一是储台墓地所发现的级别较高的战国中期楚墓,在阜阳地区尚属首次,在学术研究层面将进一步拓展楚文化在皖北地区的经略、发展等重大问题,同时对春秋时期阜阳地区曾存在过的“胡”国的探索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储台墓地的发掘是近些年来阜阳地区配合城市基建而开展的为数不多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一方面说明阜阳地区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考古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从现状的角度来说,这方面工作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
三是阜阳地区地处颍河与泉河的交汇地带,古代中原通江南的重要通道之一即为颍河,为考究楚国势力影响中原历史痕迹提供了具体佐证。
储台墓地的发掘是对颍河下游文物埋藏丰富的肯定。提高课题研究意识,加强对我市大中型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已成为阜阳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我市财政部门计划加大对这方面工作的投入,确保地下文物得到妥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