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陈仙辉:在坚守中“超导”人生(图)

18.12.2015  10:50

  陈仙辉(中)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资料图片)

  陈仙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著名超导专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年6月获马蒂亚斯奖,日前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下一个可以用来划分时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温超导体。”在陈仙辉眼里,超导充满魅力,“如果发现室温超导体,它将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到那个时候,我们出门可以坐上悬浮的超导车,甚至手机、手提电脑充一次电,就能用上好几个月。”正是带着这样的梦想,陈仙辉在超导领域坚守20余年。

  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超导现象发现100余年来,已有10位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到底什么是超导?有何神奇之处?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温度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但哪些材料具有超导特性,其机理是什么?一直是个谜。自神奇的超导现象被发现以来,无数科学家加入到探索超导未解之谜的行列中。

  陈仙辉,就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一位。说起他与超导“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国际超导领域鲜有进展,很多研究人员因此转行,但陈仙辉始终对超导“情有独钟”,寻找新型超导体是他的梦想。1992年,陈仙辉中科大博士毕业后,留校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从此踏上寻找新一类高温超导体的征途。 “做研究不能太功利,要甘于坐‘冷板凳’。”在陈仙辉看来,“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甘苦自知的漫长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从自由探索到深入研究,再到实验阶段,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很多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异常艰难。陈仙辉从博士毕业,到发现新一类高温超导体,用了整整16年。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发现氟掺杂的镧氧铁砷化合物在26K(-247.15℃)时具有超导电性。 “日本科学家的工作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基于长期积累,陈仙辉首先想到用钐替换镧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努力,陈仙辉小组首次在国际上获得临界温度达43K(-230.15℃)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标志着人类发现新一类高温超导体。这项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入选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14年1月,陈仙辉与中科院物理所专家合作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成功问鼎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仙辉小组一项项成果的取得,给了国际超导学术界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很简单,不懈努力+不惧失败。 ”面对科研之路,陈仙辉自信而清醒,“独立思考是创新之源,坚持原始创新是科研人员的生命。”面对取得的成绩,陈仙辉低调而谦逊,“我很幸运,正好遇上了超导研究的两次热潮”。

  【人物感言】

  甘坐“冷板凳”,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做好科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