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布局下半年经济工作

04.08.2014  13:07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从会议透露的信息看,稳增长和促改革将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这主要是缘于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复杂形势,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国际方面,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增长普遍疲软甚至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距离年初制定的增长10%的目标存在不小差距。而一些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又在低端市场上形成对中国产品的替代,外贸形势较为严峻。

  “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复苏远低于预期,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节奏会发生变化,而中国很难不受影响。”他表示,中国对外资的利用、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汇率等都会发生变化。随着复苏进程的反复,贸易摩擦等也有反弹的迹象。

  国内方面,一些产业过剩产能的化解仍需时日,在地方债务压力下,地方的投资也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不如从前。

  针对这一形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必须保持中国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区间。他特别提到,要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加快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不仅可以改善民生、增加就业,也能有效优化发展硬环境,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目标下,政府的政策工具实际上已在围绕稳增长发力。”采访中,有权威人士表示,未来的政策追求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找准“喷灌”和“滴灌”的方向,夯实经济中高速持续增长的基础。

   万亿投资定向加码

  “尽管有疑义,但不可否认,投资仍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再一次指出了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他谈到,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实,决策层保持定力、综合施策,采取了“扩投资、稳外贸、强农业、推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有力保障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这其中,投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抓手之一。

  而此次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为了稳增长,增加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资金的投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对本刊表示,应当增加的是“调结构的投资”,即把资金投向符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

  外界注意到,今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6次部署直接与投资相关。其中,棚户区改造、铁路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金融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领域,成为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首先是加大棚改工作力度,并提出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便是应政策部署而设立。

  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批复了央行1万亿元再贷款,用于支持国开行的住宅金融事业部,以保证棚改任务的资金需要,并努力降低资金成本。这也成为目前首个投资过万亿的民生项目。

  其次是铁路建设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目前来看,这两大领域的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2万亿元。

  铁路投资方面,实现了三级跳,由年初确定的6300亿元提升到4月初的7200亿元,再到4月底确定的8000亿元,投资额仅次于2010年8400亿元的历史高点。

  水利建设方面,今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将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在2011年至2013年年均水利建设投资超过3600亿元的基础上,即使按年初确定的水利投资保守估算,2014年的水利投资最低也在4000亿元左右。

  再者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两次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6月30日,银监会又宣布对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进行调整。有机构测算认为,银行因此将释放贷款或达2万亿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农业、服务业发展。

  “可以看出,与以往启动投资后的铺摊子不同,这一次的投资更加强调定向发力。政策目标也不只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投资的驱动,实现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的多重效应,为中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前述权威人士说。

   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二季度7.5%、整个上半年7.4%的经济增速,相比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的表现可谓抢眼。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利·霍夫鲍尔日前就表达了羡慕之情。他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增长会远远高于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但是要比中国就差远了”。

  为他所羡慕的还不限于此。由于美国各级政府在换届后难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所以与企业达成的协议往往最终难以履行。这使得美国企业虽有充裕的资金,却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受到极大的限制。与之相反,有观点认为,中国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100年搞的基础设施建设。

  即便如此,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兼战略研究部部长陈文玲看来,未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依然空间巨大”。

  “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需要约40万亿元,也就是说,8年时间里,中国每年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达5万亿元。”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她以地铁快速公交和为代表的城市交通建设体系为例指出,中国大中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相比城市经济和人口发展,已经明显滞后。根据各地公开资料统计,33个城市合计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增轨道交通里程2467公里。估计从2013年到2020年将会有4万亿元的资金投入。

  对此,向东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由于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均衡,东部地区需要的可能是升级改造,而中西部地区则是扩大建设实现覆盖的需求。”在他看来,即使是中央已加大投资的铁路建设,到2015年,中国铁路通车总里程也才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事实上,从中央目前选定的投资领域来看,多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例如,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是改善民生的硬任务,也可以有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加快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有助于加快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改善民生;加强水利建设投入既能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又能改善水生态环境,还能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这实际上反映出未来的投资增长空间和投资方向,即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加快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专家们看来,这正是从有效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的目标出发,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改革仍是重中之重

  “强调改革是因为稳增长、调结构等都离不开改革的支撑。”谈及此次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王军表示,在改革任务繁重以及一些地方改革动力并不强劲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强调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意在坚决消除不作为、不担当的“懒政”,是对改革的又一次强力推动。

  有专家表示,在国务院已就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后,不排除未来继续通过不同方式督促改革的可能。

  在受访专家看来,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短期的稳增长,与调结构、控风险对政策方向的要求往往并不一致,因此必须要通过改革来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准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

  实际上,在上半年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之所以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运行,新增就业超过去年同期,简政放权及相关改革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57%。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可以说,简政放权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直接推动了新注册企业“井喷式”的增长。

  从长远来看,中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创新推动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阶段。实现中国经济升级,既要有合理的速度,更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也是重要的“资本”和红利。通过深化改革搞活体制机制,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有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对于下半年,改革无疑是重头戏,一些重要改革目前业已启程。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继续简政放权,创造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是未来改革的重点,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结合点。”王军说。

  专家们强调,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者缺一不可。在简政放权之后,监管一定要跟上。要通过严格监管,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也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既强调“要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又明确要求“放管结合,加强市场监管”的原因。

责编: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