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称中国经济绝不会失速:不要死盯速度不放
当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到7%这一重要心理关口时,一些人的担忧也油然而生
中国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
开栏寄语
《证券时报》“求势”栏目今天和读者朋友见面了。
在波谲云诡的资本市场,各种信息交杂,起伏不定的公司经营状况、忽来忽往的资金流动、善变的投资者情绪,皆能影响市场,令其上上下下波动不停,甚至让人感到方向莫辨。对基本面投资者来说,过滤掉各种短期噪音,把握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大趋势,始终是投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常态 新心态
中国经济绝不会失速,今年有望实现7%左右的预期目标
7%!当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到这一重要心理关口时,一些人的担忧也油然而生:中国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今年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还能不能实现?
“虽然现在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增长动力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这一“新四化”能带来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将增添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政府有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会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因此,中国经济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绝不会失速。
“就今年而言,我国有望实现7%左右的预期目标,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应悲观。”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坦言。
先看出口。从国内看,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受成本上涨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随着技术进步,工业制成品出口逐步提高,正在抵消这一下行压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更是有利于推动进出口稳定增长。从国际上看,今年欧央行正式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年内加息的可能性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企稳等因素,将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有所降低,外部环境有望略好于去年。“预计今年出口增长7%左右,高于去年4.9%的增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说。
再看消费。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信息经济等快速崛起,我国居民消费稳中趋升,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考虑到储蓄率较高、物价下行,以及信息消费等新消费形态持续较快增长等积极因素,预计2015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与去年增速基本持平。”余斌说。
最后看投资。虽然重工业等领域的去产能化还在进行,但随着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企业投资企稳回升。今年1~2月,企业设备投资增长15.5%,比去年全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对投资增速影响较大的房地产投资,目前还有一定下行压力。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长10.5%,比上年回落9.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又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
不过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只有55%,与70%这一基本实现城镇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改善性住房需求将不断释放;我国房地产政策储备空间依然较大等。这些都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3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6%,比1~2月大幅收窄14.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金额下降2%,比1~2月大幅收窄13.8个百分点。
“当前三驾马车中只有房地产投资这半驾马车尚未完全企稳,但其继续下行的空间也非常有限,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走出周期性底部,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王一鸣说。
换个视角看,按照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一般规律,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会先于经济见顶或见底。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走出了牛市行情,上证指数涨幅已接近一倍,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中国经济正在走出底部。
新常态 新观念
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不能死盯着速度不放
对经济失速的担忧,也折射出一些人的“速度焦虑”。实际上,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做不到”是因为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必然趋势。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短时间内也难以大幅提高。
“做不到”还因为基数变大。“社会上存在一种‘数字幻觉’,表面上看今年7%左右的目标与过去相比下降了几个百分点,但实际上经济增量大大提高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2000年时,我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是1000亿元,而今年则是6000多亿元。今年每增长两到三个百分点,就已经相当于2000年时增长10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随着体量增大,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难度将逐年上升。”
“受不了”是因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曾经整洁的都市,遭遇雾霾封锁、垃圾围城;曾经美丽的乡村,遭遇青山变秃、秀水变色。
“没必要”则是因为完成发展目标并不要求过快的速度。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如果今年经济能实现7%左右的增长,那么“十三五”时期只需6.5%的年均增速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GDP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以平常心看待速度换挡,更何况,7%左右的速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底线能守住。
一季度,虽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就业总体稳定。随着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量变大、服务业占比上升、新市场主体增加,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同样的经济增速可以带动更多就业。“10年前,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吸收80多万人就业,现在已攀升至170万人,7%左右的增速完全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王一鸣说。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继续跑赢GDP。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这样的发展也更有意义。
“评价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定要有新观念,不能死盯着速度不放,认为把速度搞上去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把质量和效益搞上去才是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新常态 新作为
调整结构、优化格局、深化改革,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绝不仅仅意味着增速下降、挑战增多,更蕴含着新机遇、催生着新发展。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会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也会涌现一系列新增长点。一季度,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正加快孕育:网上零售额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增长46.8%……
许多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城市中,大量地下管网还处在无序混乱、事故频发的状态,全面整修地下管网将是几万亿元的大手笔;医院里,大量病患在排队等待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需要几万亿元的大投入;养老院外,许多老人终其一生无法等到一张床位,养老产业将是几万亿元的大市场……这些被过去高速增长所掩盖的“短板”,完全可以成为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跳板”。
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比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将有力推动资源在不同地区间优化配置,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潘建成说。
深化改革,将释放蓬勃发展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陆续展开,改革成为新常态下最大的发展机遇。
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新常态下,我们更需要新作为。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发展仍是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要有。这就需要我们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告别对量的“图腾”,实现质的提升,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新常态,正引领中国经济迈向新征程。培养新心态、树立新观念、把握新机遇、实现新作为,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责编:牛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