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主义真比周边厉害吗

28.11.2014  11:41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舆论越来越经常用“民族主义”描述中国,这让人很难理解西方这样做的奥秘。在中国也有少数人学着西方口气这样说话,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怪怪的。

  民族主义是个政治词汇,很多政治词汇的含义都在历史上不断变化,不同国家和力量对它们的使用也未必一样。总体看,在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当代概念相当模糊,它与爱国主义的边界含混不清,但爱国主义通常是正面词汇,民族主义则是普遍的贬义词。

  民族主义的概念有与历史过程有关的学术性解释。但中外舆论场今天使用它时,大多指民族主义为超出正常爱国主义的那些情绪,它比爱国主义激烈,具有进攻性。这个词如今内容的清晰性,远不如它的贬义那样突出。实际上,较为积极参与全球或区域竞争的社会里都会不同程度存在民族主义的情绪,或者有这样的人群。中国不能自我标榜完全没有民族主义,问题是那些经常这样批评我们的国家,又有谁是“干净的”?

  西方舆论如今谈论民族主义,大多针对的是中国。西方一些人认为,民族主义是中国意识形态中比共产主义更实质的东西,当他们这样说时,实际上是再造了民族主义的含义,几乎把它作为专有形容词使用,同中国挂起钩来。

  这样的话,中国背民族主义的黑锅就在劫难逃了。反正无论中国如何表现,民族主义都被他们同中国画了等号。

  如果讲理,情况就有厘清的机会。比如可以把中国和周围交往多、尤其是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做个对比,看看究竟谁的民族主义更强烈些。

  日本高官和议员经常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传达出激烈情绪和对抗姿态,日本的官员还不断发表刺激中国社会的言论,它们一再成为中日冲突的导火索。这些在中国难得一见的表现难道不属于民族主义吗?

  中国的反日游行被外界看成民族主义的重要标志,但这些年再出游行时不仅激烈程度小了,而且它们本身越来越少见。再看看越南,几个月前的反华示威堪称杀人越货,越南没获得民族主义的评价,真是神奇。

  中国是亚洲最开放的市场之一,中国社会基本没把民族精神同对外国货的态度联系起来,而韩日社会的经济自我保护主义意识要突出得多。中国是全球化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且中国人尊重差异,不追求本国元素和符号的输出。我们面对各种文明都谦逊而低调,不像欧美社会那样有强烈优越感,对由西方文明主导世界十分坚持。

  中国崛起在西方引发了惊慌,这种对世界格局自然演变的不适应情绪实为一种典型的民族主义。当这种情绪越来越多渗入美国的对外政策时,世界的不稳定就有了不那么公开、但却真实存在的新源头。

  一些到处动武的国家指责二十几年不打仗、在与周边小国摩擦中谨小慎微的中国民族主义,如此荒唐的逻辑在西方主导的舆论场上招摇过市,在别的事情上富有批判精神的西方媒体都跟着“难得糊涂”,实在不该。

  我们强调,中国社会中并非没有民族主义情绪,这么大的社会里,想关注什么样的例子都应有尽有。但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实际影响相当有限,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国社会的普遍愿望,而且几乎成了一种信仰。中国人笃信共赢,零和主义在很多人看来是种狂妄的东西,不可能成功。

  民族主义总体上应被视为过时的概念,围绕它争论不休,是很无聊的事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天敌太多,因此是支离破碎的。即使它是橱窗里的衣服,也常是断码、有样子没货的。因此,千万别太夸张了它。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