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文化节目的热潮还未真正到来
去年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相继推出,声势夺人,一时间媒体惊呼文化类节目的热潮来了,可转到今年,热潮似乎正在冷却。无论是“汉听”原班底制作的首届《中国成语大会》还是趁热打铁的《成语英雄》第二季以及《中华好诗词》第二季,在话题和收视上都没能维系开播伊始的强劲。都说事不过三,难不成电视文化节目做到第二季就已经疲态尽显了?
文化节目为何风光难现,身处其中的业内人士最解其中滋味。“早在去年做‘汉听’时我就很谨慎,当时一批文化类节目有了一定影响力,其实都是靠社会话题来推动的。到了第二届,‘提笔忘字’的话题已经不新鲜了,节目自身的看点和创新就成了关键。”两届“汉听”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所谓现象级节目的特点都只有阵风效应,文化类节目要在观众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老老实实锤炼自身。而在这一点上,大多数节目的制作者们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市场旺盛就蜂拥而上,市场疲软就转身退却,进退的关键全看能不能通过文化节目榨取更多的收视和利润。
即便在坚持下来的文化节目中,能守住文化内核的也并不多见:某档汉字竞猜节目,选手一出场不亮本事先讲故事,凄惨的经历鼓动着导师和选手一块儿飙泪,这样的场景可以无缝对接歌唱选秀;某档诗词节目,力邀各界明星参赛,但明星答题多半不靠知识积累只凭儿戏瞎猜,问他“1700年前创作的《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出嫁时多大?”明星给出的答案17岁,理由是“1700多年前”中有17;而一档以文化传播为主的节目,导师竟然频频出错,“酩酊大醉”中的“酊”字,原本是第三声,导师却读成了第一声。“鞠躬”的“鞠”字来源,导师说是源自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蹴鞠”,还很顺溜地将“蹴”读成了“就”……碰上这种节目,你根本不知道它的目的是在做文化普及还是鼓励观众找错——很明显,当文化节目卖点不再是智慧和文化,而变成了搞笑或者故事秀,是不大可能青春常驻的。
进入2014,中国电视节目已经从形式竞争进入了内容竞争阶段,请什么导师,选什么模式,配置什么级别的舞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提供什么精彩且独家的内容,《我是歌手2》、《最强大脑》、《中国好歌曲》的成功莫不如此。文化节目想要成功也需如此——从文化这一内核出发,精心设计节目各个环节,为观众提供准确且有趣的文化养料。
从这一点上说,中国电视文化节目的热潮不是已经冷却,而是还未真正到来。
责编:蔡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