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市场长期走势向好
中国玉米市场长期走势向好——第八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综述
9月17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以“创新风险管理,助力转型升级”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信息共享、沟通交流、业务合作的重要平台。在短短一天的议程中,来自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界以及行业组织、金融投资机构的专家用智慧与经验,形成了精彩的共鸣。通过他们经受的阵痛,通过他们描绘的蓝图,我们看到了的明确走向。
产业政策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大国。2004年~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由3.81亿亩扩大到5.56亿亩,在粮食总面积的占比由25%上升到33%;玉米产量由2606亿斤增加到4313亿斤,在粮食总产量的占比由27.8%提升到35.5%。玉米数年位居中国粮食产量首位。消费量从2004年的2313亿斤增加到2014年3613亿斤,占粮食消费量比重由24%提高到30%。今年6月,全国各类企业玉米库存超过4000亿斤,出现阶段性供大与求,部分主产区出现了收不了,储不下,销不掉,财政补不起的局面。
对此,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巡视员胡恒洋认为,十年来的粮食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终于集中表现出来了。无论临储价还是收购价,都没有对市场价值形成机制发挥很好的主导作用。政府直接输出数量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增加了流动成本,形成了“进口入市,国产入库“的产销模式。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区域平衡难度加大。主产区产量增加,主销区缺口增大,粮食跨区域流通量增加。目前粮食库存75%在主产区,主销区只占9%,产品的增加,增加了运输压力和风险。
完善调控政策迫在眉睫。一要改变调控方式,一方面要推动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调高目标价格保险水平、目标价格贷款额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产品补贴力度,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二要推动进出口调控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在更多利用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农产品的调节作用将更加突出。三要推动储备调节从“价格干预型”向“供求调节型”转变。在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再进行临时收储和市场投放储备,地方储备要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重点工作,一是积极调整农产品进出口战略,合理确定主要农产品进口规模,积极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在开放市场和准入方面要更加务实、灵活,强化进口与储备结合。建成进口储备调节机制。二是鼓励农业“走出去”。侧重农产品在市场和政策上的支持体系建设。走出去不是为了运进来,而是要增强中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生产竞争力和贡献率。
玉米是饲料的主要成分,是中国猪业产业的主要原料。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杨振海介绍,当前,我国生猪价格进入上行周期,这一趋势具有国际性。美国今年5月份以来,猪肉价格涨幅超过了25%,我国从3月份以来,活猪价格累计上涨50%,猪肉价格上涨33%。但2014年,全国出栏生猪7.35亿头,亏损809亿元。养猪并未实现高利润,只是在长期价格低迷和养殖亏损后进入恢复性和补偿性上涨。目前这个上行周期,将维持一段时间。只要没有重大疫情,今后一段时间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而玉米等饲料价格平稳,也表明成本推涨的因素很小。
中国政府全力推动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用规模化、标准化等手段促进产业稳定。湖北近十年大力推广规模养猪,目前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比重达到41.8%,比2010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农业部稳定产业发展措施的重点是减少政府对生产和市场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加强信息监测预警服务。更加注重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特别是养殖用地、粪便处理、贷款这三大难点,将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要扩大生猪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为金融支持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要积极推广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企业在阵痛中逐步找准了发展方向
中国的玉米淀粉加工主要是两个区域:东北和华北,占了全国玉米加工的80%。近年由于木薯淀粉进口不断扩大,由南向北扩张,木薯淀粉占淀粉比例从百分之几扩大到30%。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总经理佟易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国家托市收购价格把玉米市场价格托高了。东北托市收购玉米拍卖价格是2330元/吨,加工后就在2400元以上。由于成本高,东北玉米淀粉加工不断减少,约减少了300万吨的玉米加工量,减少了玉米淀粉产量约40万吨。
除了玉米淀粉,企业加工的玉米胚芽油和玉米粕等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副产品价格也都处于低靡状态,其总量占整个加工产品的30%,其价格下滑了9%。玉米淀粉从2012年到2014年基本上是亏损的,今年上半年淀粉需求继续下降。企业加工一吨玉米亏300到400元,加工一吨饲料亏损700元。玉米加工成果糖,用于饮料、啤酒,却只有1%到2%的回报。
但从整体看,我国淀粉消费从2004年的1000万吨,现在达到了1700万吨,一直呈增长趋势。佟易认为,震荡之后,行业下游需求终将转好。企业对此要有新的准备,一是准备应对更多的压力,除了成本高外,还有进口冲击。国家政策是不断开放,企业的承载能力也必须不断上升。二是随着市场化推进,玉米这一基础原料必将形成稳定的市场体系。加工业将在新常态下走出困境,走向依靠技术提升、成本降低、产品开发、品牌效应以及对新的信息技术和市场运作技术的有效运用的综合成长模式,实现稳定发展。
北京伟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廖峰具有更远的前瞻。他介绍,蛋鸡产业整个总体量在6500亿左右,折合配合饲料后是2500万吨的总料,在整个玉米产业里,占非常大的体量。新型蛋鸡产业发展最大的痛点是资本制约。我国蛋鸡产业市场化程度高,资本化程度低,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和金融保险,破解产业周期性波动是他的主攻方向。目前,中国的蛋鸡产业进入新拐点,这些拐点正在借助资本的力量形成蛋鸡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是资本化促进蛋鸡产业升级。一个做融资租赁的电器公司,不到半年投资10亿元进入蛋鸡产业,采用融资租赁来支持“三农”和“小微”。这种资本化工具的尝试,对产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直接的就是规模化,逐步做成蛋鸡产业生态圈,升级产业价值。二是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目前两广一带蛋鸡养殖230天就淘汰,这本是蛋鸡的黄金时期,但把它变成肉食鸡,品质很好。让淘汰鸡重新创造价值来源,这种经营方式,就变成蛋用和肉用兼而有之的消费模式。这也是资本促进形成的变化。三是养殖品种及养殖模式区域差异加大。由于南方饲养管理和社会化生产水平高,出现了北鸡南移。南方新上鸡厂的规模、标准、管理、人才等起点高,使蛋鸡产业大发展。湖北这几年就发展得特别快,蛋鸡产业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取了良好的效益。四是把生产性能提高作为重要的创新点。蛋鸡产业历来低效,主要是产业的总体效率缺乏,没有把原料、配方等的改善上升到产业链条上来考虑。互联网的本质意义是提升效率,通过高效的信息对称,改善生产过剩,解决资本问题。期货市场以及现代金融和信息工具,可以实现产业整体价值的提升。
总之,养殖业必须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到产业价值链要素驱动的阶段,如金融、市场、品牌等要素来驱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要加紧通过网络化推动玉米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联盟,寻求协同发展。通过要素重组,建立一种利益分享机制,最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期货市场辅佐产业提升功不可没
象屿农产研投事业部总经理于成刚介绍了做基差的感受。基差,就是现货和期货的价差,但基差也不单单是一个价差,它更体现出一种区域影响力,包括现货价、库存、利润、消费。交易基差时,主要判断的是现货的强弱。由于政策市的影响,在玉米的交易过程中,去考量价差的交易,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做基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行业对基差的理解与应用没有目标。好的交易有时间因素在里面,就是有不确定性在里面,时间不确定性影响基差。基差真正运用起来,需要很长时间,这种时间包括整体市场的需求,包括玉米市场,这个市场是有效的。
饲料加工企业是玉米产业链中比较细的一部分。上游种植环节和下游养殖行业,都有国家补贴政策扶持。唯独在加工领域,需要靠市场化运作来承受市场的变化和风险。美尔雅期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晋介绍,饲料企业里面有两种类型,10万吨为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10万吨以上为大型饲料加工企业,这两类在市场上发挥的作用不同。中小企业的需求是个性化的,不容易运用标准化的工具去为它进行风险管理。而饲料企业目前还有不小的亏损面,说明中小企业亟待利用风险管理工具提高素质。
饲料加工企业两头在外,属于动态库存管理。企业不断采购原料,原料采购,就面临价格上涨的风险。用期货即用买基差的方式去采购原料,作用就是能够把产业客户的一些利润,通过让渡给在市场里面的一些博取价差收益的收益者,平衡价差,作为他们在收购时候的一些价格补偿。期货是一个线性关系,期权是一个非线性关系。美尔雅期货有限公司在操作上是用一个期货加一个满意度期权,组合成一个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随着竞争加剧,仅有数据还不够,还需要新工具。期货公司要为产业客户提供套期保值服务,提供期权套利服务。孙晋说,目前,这种一揽子综合服务很难拓展,因为企业的销售数据是秘密,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可以接受这种服务模式的。而期权产品,不仅研究价格、还研究波动、时间以及无风险利率。所以,期权对于加强产业和期货行业的紧密联系,起到了更有效作用,使期货公司对产业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有了更合适的切入点。
孙晋说,2014年,虽然交易所期权交易没有上市,但可把它称之为“期权元年”,因为大商所在2014年组织了大量的期权培训,通过一年的推广,很多期货公司和产业客户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利用期权,特别是场外期权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试点。但这些试点很难复制,因为期货公司承担了保险公司的职责,如果没有金融进入,难把这种服务做大。所以,必须深入尝试,找到路子。
大商所副总经理朱丽红介绍,大商所的玉米期货今年以来成交活跃,参与者增长显著,已接近历史最好水平。随着鸡蛋、玉米淀粉两个期货品种的上市,玉米期货产业避险链条更加完善:玉米和玉米淀粉两个期货品种构成玉米深加工产业链避险体系,玉米贸易、饲料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均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风险规避;玉米、豆粕和鸡蛋三个期货品种又形成了鸡蛋产业链避险体系。玉米期货得以跨越两个产业链,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交易所正围绕玉米产业链,大胆探索“场外期权服务三农”等创新服务模式。今年8月,大商所积极推动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涉农企业,推出了国内首单基于大商所期货价格的玉米、鸡蛋价格保险。通过实施“仓单串换”等新制度,联合大型企业集团,为产业链中小微企业提供交割便利,市场效果显著。未来将通过推动“集团式交割”等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孙鲁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