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牡丹奖在合肥掀起曲艺“流行风”
昨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相声、小品、三书的比赛在合肥结束,无论对于市民还是合肥曲艺演员,本次比赛在让他们开阔眼界的同时,更感受到国内曲艺界最前沿创作思路和表演形式的熏陶。
曲艺“流行风”在合肥兴起
连日来,56个小品、相声、三书类的节目,分为5场比赛连番上演,选手们使出浑身解数,亮出拿手好戏,把快乐带给观众,台上台下的默契互动让人们似乎忘记了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大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赛作品均为最近两年内新创,代表着中国曲艺界创作和表演的最前沿思路、形式,高水平的作品让合肥观众大饱耳福,连呼过瘾。
其中,来自大同的数来宝《工钱》,将农民工讨薪的故事演绎得既感人肺腑,又妙趣横生,让人笑着思考。而合肥本土作品《一奶同胞》更是“大尺度”地揭露出官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现象,代表了包公故里在反腐曲艺作品创作上的一个新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观众的感受成为打分参考,有10位大众评审参与到评审中来,这也是此次曲艺大赛的一大创新。为避免大众评委受专业评委的影响,他们被安排在第一排观看表演。
经过本次大赛的锤炼,未来,这些节目将在国内曲艺舞台上掀起新的“流行风”。
本地曲艺凸显资金场地之困
牡丹奖大赛在合肥举行,东道主的曲艺发展因而备受关注。昨日,合肥曲艺团团长李翔向记者表示,目前,合肥曲艺遭遇资金和场地的双重困境。
外地曲艺发展的盛况让合肥本地曲艺界感受到压力。李翔介绍,合肥曲艺团有着近60年的建团历史,曾有过辉煌的经历,也有过低谷。尤其是一度受到外来文化艺术冲击,很不景气。2011年,曲艺团在困境中转企改制,走上完全市场化的艺术之路,靠自己寻找生路。“最初就像是旱鸭子掉进水里。”李翔说。
目前,曲艺团有演职人员25名,90%来自专业的曲艺学校,“他们业务好,基础牢,始终活跃在合肥乃至安徽的曲艺舞台上。”
李翔透露,合肥曲艺目前困难重重,人才匮乏,原创作品很少,没有自己的演出阵地(剧场)等。“传承与发展曲艺,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做坚强后盾,没有资金做保证就没有原动力。”李翔说。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许鑫 雷磊 李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