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飞”进课堂里的二维码

02.12.2015  19:32

见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11/30/content_445763.htm?div=-1

课前预习看不懂?拿起手机“扫一扫”!课后复习有捷径?二维码里全知道!本学期,安徽农大参加“基础物理实验”的同学惊奇地发现,该校自主编写的实验报告册里很多页面上,多了个二维码,手机轻轻一扫,课件内容、讲义、视频材料一一惊喜呈现。

这是该校“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校积极探讨移动互联媒体进书本、进课堂、进校园,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创意的新媒体思维,交错呈现的是学生喜爱、生动活泼的“智慧课堂”。

把教与学装进“口袋课堂”

到超市购物、进餐馆用餐、外出游玩,“扫一扫”逐渐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尤其受到大学生的热捧。2015年元旦,该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洪炜宁在外吃饭,“‘扫一扫’有惊喜”的字样不经意间映入她的眼帘,“如果将二维码引入书本和课堂,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这个瞬间闪入洪炜宁脑海中的想法,让她激动不已。“饭都没吃好,当即赶回学校,找到中心刘家菊老师,一起商量、讨论可行性。”

“如何让相对枯燥的物理实验教学‘活’起来,如何让学生觉得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这些一直也是刘老师反复思考的问题。此刻,思想的火花擦出了亮光,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决定着手准备。“当时甚至已经幻想着‘扫’出来的生动场景”。

梦想到现实,总要历经漫长的探索。看似简单的二维码,想“贴”进书本里去,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二维码里到底放什么内容、怎么放,什么样的形式才是真正受欢迎的?那段时间,洪炜宁和刘家菊经常讨论到很晚。

为了真正贴近学生,他们从该院大学生创新团队中精选了3名同学,一起论证、整理材料,“二维码里放课件内容、精选讲义及视频材料”,大家统一了认识。

2015年1月,学校小学期期间,除了正常的工作和上课时间,洪炜宁和刘家菊带着3位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工作中。

为了让课件内容新颖,他们把全部课件进行了更新和修正,很多PPT甚至是重新做的。那段时间,小组里的几位成员,完全没有了“正常”的作息时间。

“最初在很多技术方面抓瞎,二维码怎么制作,与视频、课件怎么链接,都要一点一点从网上查找学习,后期的视频部分,为了适应生成器,不得不额外再进行剪辑和删减。”理学院201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方军同学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寒假前10天,每天的生活就是早晨起床后直接到实验室,晚上差不多到熄灯时间再回寝室。”

凭着这样一股坚持和韧劲,小学期结束时,他们终于完成了让二维码“飞”进书本里的梦想。

手机玩转“智慧校园”

“这个创意真的非常好,大家太喜欢了!”信息与计算机学院14级学生叶玉琪表示,在预习实验时,书本上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很多专业术语晦涩难懂,预习需要很长时间,“现在就轻松了,手机轻松一扫,视频中的实验环节清晰呈现,实验步骤有很强的参考性,实验过程中需要的仪器、器材也都有,对学习帮助真的很大。”

“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课后或多或少会有遗漏,不利于复习和巩固,通过二维码扫描后,看课件、复习视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了,真心点个赞!”信息与计算机学院桑胜同学表示认可,“上课甚至连书本都不用带了,因为电子书也全部‘扫’进了二维码。”

“二维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很多网页版的内容,同学们若没有电脑不便浏览,而手机已基本实现100%普及,同学们随身携带,轻松扫一扫,方便快捷,在推广和使用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所有的教学材料、相关视频,同学们通过手机查看,不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方便了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洪炜宁说,“举个例子,以前在课堂中讲述‘李莎如图形’的形成,因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用语言表述很费力,同学们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现在我们通过‘李莎如图形’合成过程的视频,同学们可以清晰地观看到其图形的形成,对教学带来了很大促进。”

虽然目前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但是洪炜宁还有更多的设想:“后期计划再增加数据处理功能、网上预习系统及互动板块,真正让我们的实验课堂变成可以轻松携带的‘口袋课堂’,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轻松玩转课堂内外。”洪炜宁微笑的脸上透出几分坚定与执着。

教学改革搭上“互联网+”便车

“在‘互联网+’的发展大潮中,学校的教学改革也要紧跟形势,不断创新,让课堂内外的教学散发出勃勃生机。”该校教务处处长李绍稳介绍,学校着力在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四位一体”的“智慧课堂”。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教师备案、PPT教学材料准备、教学风格形成、教学效果提升等方面,形成督促与指导的合力,让课堂教学有质量、有效果、有保障。

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运行模式也已在该校日趋成熟。以外语网络学习平台为例,采用的就是“课堂教学+网络资源”互相补充的方式进行。教师经过课堂内容的传授后,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进行课后复习、自主学习、单元检测等强化训练,更有历年考级的各种模拟及真题训练,为学生快速方便地提升学习效果提供了便利。“外语学习重在用心、用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明显不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的补充,对学生补充练习、成绩提升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该校外国语学院教学秘书昌蔚如是说。

“虚拟仿真实验室”也是该校正在力推的工程。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建立远程控制管理系统,大大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该校理学院毕守东教授和思政部黄洪雷教授的“名师工作室”,均在网络上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轻松学习课堂内容,同时可体验课后辅导和在线答疑等,线上线下的交互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客观、全面地检验教学效果,学校还积极推进“无纸化”考试。目前,该校计算机文化基础、人文思政类等数十门课程均已实现无纸化考试。

在实践教学方面,该校也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农业墒情查看、土壤测土配方、水质监测、畜牧、水产养殖等实践课程中,通过远程控制,不出校门便知“校外事”。通过现代化的远程调控,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可即时对该省巢湖、太湖流域的水质进行检测,并可在水质缺氧的状态下,启动自动增氧设备。

“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转变,都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李绍稳表示,一系列“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举措,旨在构建“四位一体”的智慧教室,全方位、多角度推进课堂建设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在慕课课程上下力气、花功夫,”谈及慕课,李绍稳显得有些兴奋:“随着慕课的纵深发展,微专业、微课件等都将不会是梦想,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将得以更充分利用。”他还表示,关于慕课学习,当前急需探讨的是学分认证问题,“在妥善解决好相关问题后,我校会加快实施部分优势学科和传统特色学科诸如林学、动物科学等相关课程的慕课设计工作。在网络学习课堂中,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将为自主学习带来更大的提升空间。”

 

【微评】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 程备久

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桥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为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础与可能。

实施“‘互联网+’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桥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地方性农业院校而言,不仅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同时还要主动适应农业信息化的新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加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等建设,推动泛在教育发展,积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深化农业产业领域的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动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为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实施“‘互联网+’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必将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