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为深化改革和民主监督再发“好声音”

27.06.2014  11:05
      继3月份全国政协在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收到5875件提案之后,6月25日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再次为中国深化改革建言献策,发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中国好声音。
  此次常委会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具体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二是加强民主监督,对贯彻中央重大措施不坚决、不得力的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政府越位、缺位和不作为的要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专家表示,对于长期被戏称为只履行“拍拍手”作用的政协而言,俞正声的讲话展示了中国政协正在走向内容上的充实和程序上的规范,作为政治协商平台,中国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能力正在提升。
  “政协敢于对政府的越位缺位行为进行提问,敢于对深化改革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既是中国重视民主监督的信号,也体现了国家深化改革的紧迫感。”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季正聚说。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较大下行的压力,换挡减速、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改革、实现转型的着力点,这也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要行稳致远,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寻求市场和政府发挥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是目前全党、全中国的总目标和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参政议政的主体,人民政协的工作就要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展开。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俞正声要求,要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切实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履行职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一步改进履职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着力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努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年中已至,在中国全面转型的关键时刻,全国政协常委会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讨论,涉及经济制度、政府职能转变、城乡发展一体化、国际经济合作、科技和教育领域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六大议题。
  彭小枫常委认为,用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来牵动协同配套改革,实现“有效政府”和“有为市场”的协调配合;
  潘功胜常委指出,应建立规范透明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钱克明常委认为,要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基础,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会议上,常委们以大会发言和讨论的形式就自己的专业领域发表意见,提出的建议直指要害,富有建设性。
  俞正声强调要发挥好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专家认为,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责之一,正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决策,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在制度建设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坐实和完善成为监督政府运行的民主力量。
  事实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中国政协并非一年只开一次会议的“形式民主”,而是拥有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形式的经常性、规范性协商平台,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基础。
  尤其是在新时期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协内容上的充实和程序上的规范,有利于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协作关系。
  如今,越来越多的重大事项都是在政协等民主平台上得到响应最终得以促成。日前备受关注的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此举正是源于2006年58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大运河申遗提案”。
  季正聚表示,与西方的协商民主有很多前提条件不同,中国的政协制度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不少优良传统,也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记者李鲲、李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