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里的法国家庭旅馆:演绎法式浪漫
唐模村徽州民居改建成的法国家庭旅馆。
2009年,中法合作项目“法国家庭旅馆”入驻唐模村。在现代古民居开发与保护的理念打造下,唐模村已变身为中国国际乡村旅游示范村。像所有古民居一样,悠久的历史既是唐模村炫耀的资本,也使它面临传承与保护的课题。
唐模是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黄山市的一个村子,始建于唐朝,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在这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落里,至今保存着100多幢明清古民居,是中国古徽州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村落。
2013年3月,法国文化学者在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汪应川店体验中式生活。
徽派古民居演绎法式浪漫
从合肥出发,大约四个小时车程到达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唐模村。
在这个有着典型徽派文化的村子里,一条水流贯穿而过,当地人叫它为檀干溪。檀干溪边,三三两两的游人或驻足和村中老人攀谈,或仔细研读写满历史的古宅。岸边专注写生的学生,让古老村落增添了些许青春气息。
要不是门口挂着“中法合作唐模国际乡村酒店”的牌子,很难把“法国家庭旅馆”从众多同样是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古民居中区分出来。
推开厚重的玻璃门,徽州古民居格局一应俱全,天井、廊室一样不少,各种木制大梁、柱子、门窗全部都有精致的雕刻。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所旅馆是由近代徽商汪应川故居改造而成,占地1200平方米。
踏着木制楼梯上到二楼,天井之下四周是房间。推门进入,室内一边是徽州风格的木床、凉椅、老式电话,一边是现代的吊灯、电视、浴缸和衣帽间。整个房间以徽州特色为基调,又融合了西式的情调。创意独特的设计布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极好地摆脱了徽派古民居外观美观但室内采光不好、生活区局促、无上下水、无卫生间等弊端。
在管理上,法国家庭旅馆也突出“体验”感受。“客人可以自己做饭,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帮助采购食材。如果是赶上民俗活动,还可以和当地村民们一起过节。”李屯介绍说。
据了解,开业至今,来唐模法国家庭旅馆的顾客多为热爱文化艺术、内心渴望返璞归真的中外游客,而且40%顾客都会再次光顾。
“我很喜欢这里以中国精雕细琢的徽文化和法国以线条为主相结合的装饰风格。我和朋友们希望通过居住这样的酒店,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中国文化。”一位法国游客告诉记者。
唐模国际乡村酒店是中国第一家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成员酒店,同时也是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品牌首次向欧洲以外的地区输出。对此,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主席法赫雅斯认为,这座乡村旅馆完全符合法国家庭旅馆的技术标准,古民居虽然“功能转化”,但外部环境的营造和内部设施的装饰设计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结合,突出乡风“土”韵,给人一种干净、简约、朴实、舒适的感觉。
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成立于1955年,其中的“法国家庭旅馆”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产品。虽然家庭旅馆多为私人住宅,没有正规旅馆那样完善的配套设施,但法国家庭旅馆以便宜的价格、浓厚的家庭氛围吸引了无数热爱旅游的人们。目前,联合会拥有5.8万个家庭旅馆,年经营收入达12亿欧元。同时,联合会每年还为农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带来2.3亿欧元的修缮资金。
2013年12月,继汪应川故居,唐模村“七天井”法国家庭旅馆也开门迎客。现在,唐模国际乡村酒店客房增加至30间,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游客需要,也为唐模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七天井”法国家庭旅馆的大厅,保留了古民居原有的格局。
古村落的华丽转型
“唐模不同于寻常以古民居为代表的古村落,它的特点在于保留了基于风水理论而营建的村落布局。包括水口上的古树群、造型别异的古亭和小桥群、规制很高的牌坊,清初模仿杭州西湖而建的园林建筑‘檀干园’。”唐模景区讲解员介绍说。
借助于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世纪80年代起,唐模村的旅游逐步发展起来。同一时期,中国四川、云南等地的多处乡村,顺应城市居民周末短途旅游的需求,各自发展起“农家乐”等旅游新业态。截至2010年底,中国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乡村旅游业正逐渐遭遇多重发展瓶颈,最大的难题是“追求城市化,渐失乡村本色”,“产品同质化、缺少精品”。“瞄准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的消费需求,开发和培育精品化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是安徽省旅游管理部门为未来辖区内旅游业发展设定的目标。
为了提升唐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2007年,唐模所属的黄山市与法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中法安徽省徽州乡村旅游合作备忘录》。在此基础上,安徽省旅游集团与法国佛朗什孔泰大区开展唐模乡村旅游示范点合作。中法双方明确,以唐模为示范点,打造国际化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立起完整的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乡村酒店和特色小镇体系。
2008年起,法国旅游发展署四次派遣相关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进驻唐模村,针对唐模的环境与水治理、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旅馆建设等,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向唐模转让法国家庭旅馆技术标准,并派遣专家帮助进行人员培训。
在法国专家的指导下,唐模村先后完成了许氏宗祠遗址恢复、避雨长廊延伸复原、尚义堂木牌坊恢复、许承尧翰林府改造,恢复了太子庙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
黄山市徽州唐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屯介绍说,法方“保持古村落、古民居风貌的完整性,还原历史的真实”的旅游开发理念让村民们很受益,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按照规划,中法双方在唐模村的合作分为两步:首先由安徽省旅游集团管理唐模的乡村旅馆;第二,待条件成熟的时候,再按照法国模式推行以农户家庭经营乡村旅馆。此外,中法双方还利用互联网联合推介。
住在唐模村“法国家庭旅馆”的游客可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复制“唐模”模式
黄山作为徽文化核心区,全市拥有古民居13438幢,古村落106处,保护工作十分艰巨。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再加上徽派古建先天性的缺陷和年久失修,而维修成本过高,也让有些居民不愿再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而边远山区的村民对古民居价值不了解,或是一幢老屋涉及原户主后代的多户和多人,保护积极性不高,这都给古建保护工作造成困难。尤其是一些没进入保护范围的民居、古建和古建材料、构件。”黄山学院方利山教授介绍说。另外,徽派古民居都是木质结构并辅以精细雕工,专业术人才匮乏也是徽派古建筑的恢复、修补、保养等技术问题的“瓶颈”。
2009年,黄山市制定“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的时间,分两期对全市101处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与利用,抢救和保护徽文化的“活化石”。5年来,全市已投入资金60余亿元。
黄山市文化委文物局副局长胡荣荪说,实施“百村千幢”工程,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
2014年,黄山市“升级”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把所有古建全部纳入保护,探索建立产权流转机制。成立古民居收储经营公司,对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濒临倒塌、个人无力保护利用的古民居,进行收储或租赁。引进热爱古民居且有实力的“外力”来保护和合理利用。此外,在原有古建档案的基础上,黄山市还将对古建的分布、数量、现状等实地调查,完善文字、平面图及地理信息、图片和录像等,建立古建筑数据库。
如今,体验式古民居乡村旅游模式在黄山市广泛推广,“唐模”模式不仅成为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新业态,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致富。201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到2550万人次,实现收入150亿元。
“唐模乡村旅游示范区三期、四期工程已经开工在即,形成规模有利于更好的宣传推广。希望‘唐模’模式被大家复制,这样既可以传承徽派文化,又可以使我们的徽派古建‘保值增值’。”李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