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发布

11.02.2015  12:32
      2015年2月7日,中国信息经济2015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2014)》。报告提出,信息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信息经济出现规模大、增长快、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加速产业融合、需要新规则体系等特点。面对蓬勃发展的信息经济,需要树立全新的信息经济发展观。报告以信息经济为主题,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概念和五个层次;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首次测算出我国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并对中、美、英、日四国,以及中国金融保险、机械设备等六个重点行业进行比较分析;对信息经济的影响、趋势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共识。
      《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2014)》是对中国信息经济研究的第一个年度报告。该报告有政府、科研、高校、企业等专家参与了研究。
      信息经济的共识
      (1)信息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经济形态。信息上升为信息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生产要素,信息生产力成为放大全部生产力的“乘数型”生产力。物理的“时间-空间”因信息之力而压缩,人际的世界因信息之力而趋于平等化。信息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将成为重塑全部经济的基因层面的变革性理论。
      (2)普惠性是信息经济发展的根本特性。普惠性即“让更多人受益”,这一理念与世界信息社会高峰会WSIS所倡议“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一脉相承。信息经济应当能够让每个人享受更多的健康、自由和幸福。
      (3)信息经济可预见的趋势是泛在联接与全面智能化的叠加。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设备、机器、数据和人的实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感知无处不在、联接无处不在、数据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的新时代,一个所有行为都被记录的时代,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其将推动个体智能向系统智能、从局部智能向全面智能演进。
      (4)信息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既独特又具有普世意义。中国电子商务、即时通信、互联网金融等信息经济发展的进程、动因、路径、模式是独特的,区别于美欧发达国家,其普适意义在于,在特定领域发展中国家可以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愈落后愈“革命”的逆袭。
      (5)最具创见的思想是信息经济最稀缺的资源。在信息经济中,信息链顶端最具有创建性的思想,成为比资本更稀缺的资源。与此相适应的创新体系是,自下而上的万众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结合。鼓励“积木式”创新与“果实类”创新相结合。“产业公地”将成为孕育创新的肥沃土壤。网络化、协同化、分散化、自组织的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创新组织新模式正在形成。
      (6)信息经济彰显劳动者自主性。信息经济可以实现超级细分工,不仅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还会更加彰显劳动者自主性。工作对象的基本单位将会变成活动片段。对活动片段的精益求精可以最大地发挥个人天赋。就业的多样性、个性化和自主性将会得到增强,工作家庭化成为可能。超级细分工会引致组织的去中心化。社区式、群组式劳动力组织方式将会兴起。
      (7)信息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融合。“信息密集度”将成为产业观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将是每个行业的主流生产方式。将出现生产、服务、消费的一体化。基于经济活动分解的全球化替代原有的基于产业链分解的全球化,基于生态的经济本地化不断强化。
      (8)信息经济需要适应性的新规则体系。需要在创新、税收、反垄断、国际规则、信息技术风险与安全等方面, 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新规则体系。安全阀、红线管理模式,分散决策和几种决策相结合,基于数据的“汇集——预测”的事前干预等将成为新规则构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