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13.08.2014  10:51

      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大街的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镌刻在巨石上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浑厚的石头,朴素、深沉的字体,饱经沧桑中凝聚着一股令人折服的精神和光芒。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一直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各项工作的原则,保持、继承并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并非从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作为校训,但是从陕北公学到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但“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
      毛泽东同志在给陕北公学成立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当时的校长成仿吾也指出:“陕北公学的教学工作有三条原则:一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二是教学内容少而精,三是教与学一致。”华北联合大学成立后,也明确地把“注意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作为教学方针之一。
      在北方大学教职学员全体大会上,范文澜校长提出,北方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风即为“实事求是”。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吴玉章校长提出华北大学的校训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吴老将其中的“朴实”解释为“不虚伪、不轻浮、不好高骛远、不粗枝大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
      1950年10月3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要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要辩证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工作。
      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经学校党委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的正中。
近70年来,“实事求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他们秉承实校训,不哗众取宠、不沽名钓誉,认真为人、踏实做事。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追求真理的步伐。
      在拨乱反正的重要时刻、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些划时代的文章,正是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也正是“实事求是”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成为发展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正如纪宝成校长所讲的那样:“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服务现实、艰苦奋斗,培养求真务实的青年人才,是人民大学的传统。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提出了“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穿过历史风雨的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向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