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断推进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

12.12.2014  14:47

    新华网南京12月11日电(记者孙彬)12月13日将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中国政府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的国家悼念活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学者不断推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以证据和史实让世人警醒,促世界和平。

  “罪过可以宽恕,但历史不能忘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说,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不断获得新的进展。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大学师生就在中国开始了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最先介绍南京大屠杀的专著《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1985年出版。这本10万字的小册子首次全面披露了大屠杀始末,1987年再版,并在日本两次出版日文版,引起一时轰动。

  文物是南京大屠杀史的最好证据。12月8日,南京民间收藏家徐雷将包括“周良臣袖章”在内的数件文物史料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他一起参与捐赠的还有民间收藏家张广胜、美籍华人鲁照宁、日本僧侣大东仁等人,加上纪念馆一年来征集的文物,总量多达7602件。

  “之所以将自己毕生所藏交付于纪念馆,是要让历史得到更多人的见证,让罪证大白于天下。”来自沈阳的民间收藏家张广胜说。

  建馆以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开始向社会征集并接受各界捐赠文物,日军当年用来烧尸的汽油桶,约翰·马吉所用的摄影机和胶卷,侵华日军老兵的日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物……朱成山说,如今纪念馆的文物数已从当初的100多件扩充到15.8万余件。

  今年81岁的段月萍曾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她1983年领导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普查工作,经过一遍遍筛查,最终确定了1200多位幸存者。正是这次普查,唐广普、刘永新、李秀英、夏淑琴等一批重要历史见证人被发现。

  “最激动的事便是,幸存者的口述证言与档案记载全部吻合。”尽管30年过去了,但段月萍对幸存者的经历与证言依然记忆犹新,“口述与档案互相佐证,这充分证明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实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南京大屠杀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包括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和《南京大屠杀全史》;2010年开始出版,共72卷,总字数近4000万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等。

  《南京大屠杀辞典》的推出成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节点。历时四年编撰、收录2600多词条的《南京大屠杀辞典》第一卷7日在南京举行了首发式。共分四卷收录8000多词条,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辞书,全面披露日军屠杀与性暴力犯罪。

  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有的寻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慰安妇,并记录他们的血泪史;有的寻找当年的文物,留住血腥的记忆;有的寻找当年的大屠杀丛葬地,立碑保护。

  与此同时,中国研究者还加强了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研究专家的联系,一些志愿者也加入了研究队伍。

责编: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