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记法律援助律师陈贤、曹旭

24.07.2017  13:22

  她是我省首位援藏女律师,她和丈夫是全国唯一一对参加法律援助志愿活动的律师夫妻。他们连续多年远赴祖国边疆,为群众送去法律的公平公正。他们就是来自滁州定远的律师夫妻陈贤、曹旭。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他们连年远赴边疆做志愿服务?他们如何克服困难?一路走来又有哪些收获?近日,安徽台记者钱瑶这对法律援助伉俪的故事进行了跟踪采访。

  2013年,孩子考上大学后,闲不住的陈贤想到了一直以来的公益梦想,她在爱人曹旭的支持下报名参加法律援助志愿行动,服务地选择了雪域高原——西藏,曹:“从内心讲,不想让她去,但是家里也能吃上饭,经济还可以,她的性格做了决定很难改变,就支持她去了。

  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陈贤陷入了从未遇到过的恶劣环境。鼻子出血,全身过敏,两条腿被抓得伤痕累累,至今,两腿上还留着大大小小几十处永久的疤痕。接着又是一个多月的感冒……最让她难熬的是宿舍的寒冷,“冬天彻骨的冰冷,洗衣服关节疼得受不了,没有热水器、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取暖设备都没有。”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陈贤打退堂鼓。她学着去适应高原的生活,为了防止形成依赖,陈贤坚决不吸氧,爬楼梯时,每上一个台阶,她几乎用尽全身力量,她默默计数,给自己打气。她还把床移到窗户边,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蓝天白云,“自己选择的,所有困难都要克服,没有退路。”

  地处藏东的卡若区经济相对发达,开工项目多,农民工讨薪、发生工伤的案件也多。然而,这里没有一名律师,法律服务资源很薄弱。陈贤办理的第一个法律援助案件就是藏族姑娘扎西曲珍的一起工伤赔偿,“上班第一天,工地上机器上掉下来一个石子把她右眼击伤了,公司不承认。接了案子以后,我让她做工伤认定,八级伤残。单位还是不给钱,经过一审、二审、重审,最后调解结案,除了药费,拿了17万元工伤保险。”

  扎西曲珍的舅舅为了表示感谢,给陈贤送来了冬虫夏草,送了8次,也被陈贤拒绝了8次。在陈贤看来,藏族同胞那纯真的笑容就是给的她最好奖励,“他说这个送给你,那个表情就好像要把特别好的东西好开心地给你了,每次不收之后,他的表情都好失望。其实我们也就是提供法律帮助,让他的苦恼变成快乐,那一刻我就觉得快乐了。”

  让陈贤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次里巨丁的藏民。一位汉族老板欠他几千元工资,他申请法律援助来到了陈贤的办公室。当得知陈贤是汉族律师时,他带着怀疑把案件委托给了陈贤:“他讲汉族人都帮汉族人,写诉状、立案拉着他,他都不是很配合。我通过跟那个老板的问话找出漏洞,最后判决汉族老伴偿付7000多元的工资。他后来说,陈律师,对不起,我当初误会你了。”

  在西藏开展法律援助一年时间里,陈贤办结58件案件,为受援群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受援群众说,陈贤在他们心里就像格桑花一样美丽。

  2015年,陈贤再次向司法部递交申请,想要继续留在高原,司法部考虑陈贤的身体状况,把她派往内蒙古。这一次,丈夫曹旭也申请并被派到内蒙古参加法律援助志愿行动。曹旭说:“一直想参加这个活动,出来做公益活动,看一看,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