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联播:【40年改革领跑路】丨安徽:创新“三农”投入机制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继小岗村“大包干”拉开我国农村改革大幕后,面对新的形势和目标,安徽又接踵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农作物良种补贴等综合改革试点,并创新“三农”投入机制,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出镜】记者 郑志 这里是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也是全省优良小麦品种的一个创新选育基地,拥有特色小麦品种40多个,他们很多都是近年来安徽省推出的最新成果。
从调优品种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再到正在试点的绿色品牌小麦种植,眼下在这个引领当地农业发展、聚集中央和省里一系列惠农好政策的国家级示范区里,上万亩优质小麦喜获丰收。
【实况】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 范恒进
记者:今年种了多少亩小麦,收成怎么样?
我们今年种了3290亩小麦,(每亩)产量应该在650公斤以上,对我们来说是个丰收年。
在示范区里种了30多年小麦的种粮大户范恒进告诉记者,最近十几年来,他种植的粮食面积从几十亩扩大到数千亩,效益也增加了20多倍,这在过去想也不敢想。那时候,当地的小麦产量普遍只有六百多斤,种粮收益低不说,每年还要交纳农业税、特产税等四五项税费,大家种粮的积极性并不高。
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 范恒进
像我家原来4口人,(过去)我们每年都缴六七百块钱的农业税,根本没有再继续投入的这种资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0年3月,安徽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税费改革,逐步规范减少涉农收费,并在2005年,宣布全省取消农业税,比全国提前一年终结了在中国存续了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当年就为全省农民减轻政策负担54.5亿元。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副院长 胡功杰
农村税费改革将政府与农民的分配关系进行了根本性地扭转,改革确立的对农民“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为农村综合改革做了铺垫,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
【出镜】记者 郑志
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大大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从2002年开始,安徽还率先在全国进行多项农业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在“一减一增”中激发了粮食生产活力。
在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霍邱县,种粮大户汪明凤在去年种植50亩优质水稻的基础上,今年把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了100亩。随着省里和县里特色农业生产“以奖代补”等一揽子利好政策,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绿色生产方式倾斜,老汪对发展高效粮食生产充满信心。
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种粮大户 汪明凤
(国家)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业保险、种子、农机等等,上面都有补贴,现在国家最低收购价还有一块二一斤,一季下来可以收入五万块钱到八万块钱。
六安市霍邱县种植业发展局 副局长 郭永生
十八大以来,我们创新机制,每年整合各项资金近8亿元,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改革举措,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年稳定在150万吨以上。
目前,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670万亩左右,比1985年(1955万亩)增加了1715万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持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生产“三大行动”,30多项农业科技落地生根,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355.6公斤,比2006年增加50.3公斤。这两年,安徽还率先在全国启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攻关,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95.2亿斤,实现“十四连丰”,比1978年增加了398.7亿斤,每年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 委员 刘奇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重要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改革,让农村的要素真正活起来,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