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争议"持续发酵

14.01.2015  09:51

    近期,北京等地以涉嫌黑车洗白为由,开始“严打”手机打车软件催生的“专车”服务,曾经风生水起的“打车2.0时代”愿景被瞬间冰封。

  政府这一纸“宣判”引发的“专车事件”持续发酵,在路面拥堵、打车难等“城市病”肆虐的当下,不少民众关注上述“专车”未来的存废去留。

 

  这一期间,“专车”此前的一阵热络也冲击到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我也想过去开专车。”北京“的哥”刘师傅告诉记者。和受雇于租车公司,通过打车软件寻找客户的“专车”司机相比,中国的“的哥”多承受着每月数千元的“份子钱”压力。

  刘师傅受雇于一家国营出租车公司,是一个“单班”出租车司机,只在白天运营。每个月收入中,他支出7000元用于交纳“份子钱”和燃油费,其中,“份子钱”占一半。

  实际上,验车、保养、修车的费用都需要刘师傅掏钱,他每天工作10个小时,一个月也只能能拿到手4000元。刘师傅坦言,自己尽管认真考虑过去开专车,但这个想法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怕没有牌照,被查到罚钱。”

  交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出租汽车134万辆,企业8000余家,驾驶员260多万人。

  为何份子钱如此之高,出租车司机仍甘愿承受?有专家指出,“牌照”是维持传统出租车行业“平静”表面的关键。

  实际上,在限制牌照的情况下,不仅出租车公司仍然“躺着挣钱”,而且很容易因垄断资源而导致寻租腐败。司机、市民两头不满意,甚至让牌照资源成了既得利益的砝码。

  沈阳出租车司机李峰说,交管部门没有规定出租车运营许可证(又称“车标”)使用年限,20余年来车标转让价一路高涨,如今已经炒到80万元左右,却依然非常抢手。“那些‘标主’只要把车标出租,天天坐着数钱,一年就能赚近10万。”

  有乘客认为,牌照限制和“份子钱”所带来的福利都“进了出租车管理公司的腰包”,丝毫不能转化为乘客服务体验的提升,在这一方面,“专车”让乘客感到更加“物有所值”。

  由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牌照”政策并未涉及互联网领域,这也让打车软件探索出规避风险的新商业模式。

  “我们并不直接雇佣司机,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世界首家即时租车平台Uber(优步)中国区公关负责人黄雪如此解释他们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中国的优步专车和租车公司合作。使得之前只针对五星级酒店、旅行社以及一些企业的租车公司通过手机软件,以可承受的价格对接给个人乘客。

  正在人们期待“专车”背后的互联网思维能给出租车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黑车“隐患”也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争议。

  在广西南宁市九州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振西看来,“专车”服务的相关制度规范还有一定欠缺。

  “乘客打出租车可以及时获取车辆、司机的详细信息以及发票,但专车服务的发票还需要提供乘客的个人信息待事后邮递,时间上有延迟。一些私家车可能通过安装打车软件,或者挂靠租车公司来提供专车服务,这些并不规范,也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带来不少问题。”他说。

  对于黑车变专车进行“漂白”,“易到用车”约租车平台品牌总监胡绪雷认为,这确实是专车流行后将会带来的隐患。

  国家交通运输部8日表示,“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但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并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为了使得专车市场更规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子商务系副教授程絮森建议,可以考虑采取发放相关牌照的方式,进行规范化,另外,在从业人员的资历和租车公司的资格上,应该进行严格的管控和审查。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