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绝不依赖 微信“朋友圈”别被圈子“圈住”

08.07.2014  07:53

  “你加我到微信‘朋友圈’吧! ”我们常常听到身边刚认识的或已经认识很久的人们发出这样的请求,于是,“朋友圈”里的“好友”越来越多。对有些人来说,确实带来了沟通交流便捷的好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造成的困扰也正逐渐增多——

  拉近朋友间的距离,让感情交流更便捷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新型移动网络社交工具,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人际间的支持,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

  掏出手机,打开锁屏,点开微信,指尖一划,就进入了一个图文并茂的世界——这就是微信的“朋友圈”。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如今已经有超过6亿用户,成了亚洲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对很多人来说,浏览微信“朋友圈”,不仅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也逐渐成了精神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某金融机构白领吴琳跟着“朋友圈”里的朋友一起,领略了一把全国各地的美景美食。 “大学同学小郑去了成都,幼儿园就认识的朋友小林和家人去了乌镇,在我隔壁办公室的同事小张和女友去了鼓浪屿……”打开“朋友圈”,吴琳指着“圈”里的一个个帖子,饶有兴致地说。

  吴琳和“朋友圈”结缘于2012年。“当时我在英国留学,国际长途不便宜,国内同学推荐了微信。 ”吴琳说,“我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同学和家里用微信的亲戚加了个遍。 ”

  对“圈子”里的人来说,谁在哪里玩,谁吃了什么美食,谁读了哪些好文章,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太有意思,但当它们事关朋友时,就会与众不同。亲友们发布的多数是只言片语,由于彼此熟悉,生活状态变得有了温度。

  半年后,习惯看“朋友圈”、点赞、评论的吴琳,也开始了自我创作。“拍几张照片,发一段感悟,讲一则故事……内容只有好友可见,因为圈子里都是熟人,如果‘好友’们彼此不认识,也不会看到对方的评论,我也就放心地和大家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

  让吴琳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回国时,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那次回来大大小小的聚会持续了半个多月,多半是从我的‘朋友圈’得知我回国消息的。 ”这次“朋友圈”互动,让吴琳感觉和朋友的距离更近了。

  如今,无论年轻人、老年人,还是学生、上班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生活情景,展示独特生活体验,关注朋友的动态,大家一起吐吐槽,偶尔点点赞。 “朋友圈”,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赵晓颖: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手机和“朋友圈”的存在。现在大家工作都忙,我觉得看看“朋友圈”,在圈子里和大家交流,能得知亲朋好友的最新动态,算是友情的一种延续。

  @沈晴:每天起床,看看朋友们在“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信息,对当天的新闻热点就能知道个大概。我的时间跟朋友们不太合拍,聚会参加得不多,看看他们晒的照片、发的帖子,感觉彼此的距离并不遥远,自己也好像参与了他们的生活。

  “朋友圈”加的人越来越多,给“圈里人”带来麻烦

  微信“朋友圈”中信息泛滥、营销不断、谣言扩散,困扰着人们的工作生活

  有人将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有“九大派”:广告刷屏派、心灵鸡汤励志派、集满点赞送礼派、偏方秘方养生派、嘟嘴自拍派、新晋父母晒娃派、亲友海外代购派、吃吃喝喝展示派和孤单寂寞文艺派。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感觉到,微信“朋友圈”里信息泛滥、营销不断、谣言四起,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损害社会和谐稳定。

  信息泛滥,是微信“朋友圈”中的首要困扰。

  加油励志、养生保健、理财宝典……“朋友圈”快变成“鸡汤圈”了。“很多人喜欢转载一些文章,可是转载也得看看内容的好坏。 ”某企业白领小张对“朋友圈”有自己的看法。

  此外,还有网友表示,有的朋友每天发多条状态,吃饭、聚会、坐地铁甚至连家里进来只蚊子都要展示一下,每时每刻都在秀生活,太琐碎了。

  微信“朋友圈”变身新“商圈”也让很多“微信控”很无柰。

  “喜欢这范儿的一定别错过,百搭!原单的LV潮款,喜欢的亲别错过了! ”“袖口花边蕾丝气质大牌,韩国代购,预订从速。 ”网友李小姐发现,最近一打开微信“朋友圈”,代购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

  相较于一般的网上购物,“社交商圈”在“朋友”这两个字的映衬下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相当多的消费者很快发现其中的各种问题,然而却往往碍于朋友面子,只能自吞苦水,陷入维权困境。

  如今,互相加微信成了潮流,“圈子”里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也给不少网友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困扰。

  近日,李女士因家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篇表达当时心情的文字,被公司老总误解其因工作原因而发,故将其辞退。李女士提交了朋友圈记录作证据,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工资等。公司老总与李女士既为微信朋友圈好友,也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劳动关系。因此,李女士在朋友圈的发言,以及公司老总给予的评论,就显得有些微妙。

  此外,而今的微信“朋友圈”也混入不少“伪信”,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

  近日,一则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被大量转发,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妇产科执业医师李芊,在火车上帮一位孕妇接生,但却因此惹上纠纷,被家属告到了南京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后以非法行医被判赔家属近1.5万元。很快,北医三院和南京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均站出来表示,此消息不属实。

  虽然微信为社会大众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可是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别有用心,大肆利用微信“朋友圈”来传播谣言,扰乱人心,破坏社会治安,转发者在无意中也成为了谣言扩散的帮凶。

  @导游王茜:网络是开放的,但圈子需要私密。如今,“圈子”里很多人只是“伪朋友”,“好友”越来越杂,内容也越来越乱,充斥着心灵鸡汤、养生偏方、耸人听闻的传言等海量、同质化信息,我已没有发和看的冲动了。@心素如简:一天发N条朋友圈,一日三餐吃什么必拍,走个路得拍下自己的脚步、头顶的树叶,过个马路也要拍下红绿灯斑马线,需要您发给我看吗?我天天走路自己还看得不烦吗?

  理性看待“朋友圈”,不宜过度沉迷网络社交

  生活中,“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但绝不应是唯一方式,不拒绝、不依赖,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国外有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以“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会像毒品一样令人上瘾。在这些上网成瘾的人群中,53%的人在无法上网时感到不安,40%的人会感到寂寞。

  微信“朋友圈”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同时也让我们有了这样那样的困扰。公交车上、公园里,人们都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殊不知,低着头拉近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距离,却让离你最近的人感受着低头的冷漠。

  “朋友圈”庞大的拥趸们有过想离开的念头。对于一些有事没事都在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发现,这会占据生活中与亲人、朋友、恋人等交流沟通的时间,久而久之,反而会使感情淡化或疏远,不利于日常生活。

  “朋友圈”毕竟是虚拟社交圈子,和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息息相关,但和面对面交流下的真实世界相比,存在美化和距离感,不能太过依赖。

  微信只不过是大家的交流渠道之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好回归最本质、最理性的状态,多与亲朋好友打电话、多见面沟通。

  最近,一段名为《抬头》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这段视频用一个偶然的相遇、一个爱情故事来说明“抬头”的意义,呼吁人们放下手机,抬起头来,去接触真实生活。

  归根到底,“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但绝不应是唯一方式。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同事和爱人等生活中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而不是“朋友圈”中虚拟的朋友。不拒绝,不依赖,这也许是对待“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于静:网络社交平台毕竟是为了方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而产生的,是对线下人际交流的补充,不应过度依赖。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比如面对面的情感沟通,维护好线下生活中的“朋友圈”。@杨建华:微信是一个以朋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朋友圈”里的一些信息真假难辨,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困扰。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信息时要理性,必须仔细斟酌。同时,应加强相应的管理,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不实信息的追责和监管。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淮南凤台何时“撤县设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网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