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先手棋”,弈活“全盘棋”

24.04.2019  22:14

  一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回望科技创新历史,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到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千百年来,中国创新从古代领先、近代落后,到现代中兴,在领跑、掉队和跟跑的赛道上,在落后挨打的变局中,卧薪尝胆,潜心追赶,于今形成部分领域领跑、核心领域跟跑之新局,展现了备受欺凌的奋起与抗争、矢志复兴的努力与奋进,殊为不易,路长且道远。

  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起民主与科学旗帜,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从此扎根华夏大地。什么是科学?正如达尔文所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总结规律”。因而,科学展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创新不止。

  值此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三周年之际,以三年视线看安徽发展,以未来视角评前行之路,科技创新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视窗。

  二

  回首历史,科学技术一直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强大动力。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相继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

  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第一天,原航天工业部207所高级工程师胡国华提交了新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从此,我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快速跻身世界创新大国之林——

  2013年,中国科研经费达1.1万亿元,首次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至今每年以平均11.1%的速度增长。

  2014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超2万件,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总量21.5万件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唯一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达到两位数18.7%的国家,并实现两个100万件突破——“世界第一个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的国家”“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00万件的国家”。

  201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居世界第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成为社会共识,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

  三

  时光美好,翩然抵达2016年。

  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三年来,安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交出亮丽答卷——科技成果创造“新纪录”,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创新政策打出“组合拳”,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扎实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区域创新网络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13个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中科大主导研制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研制成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29件增加到7.7件……创新引领安徽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三年再出发,三年再答卷。  4月11日,安徽集中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科技三会”,持续奏响咬定目标不放松、下好创新先手棋进行曲,激励全省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着力下好创新发展“先手棋”,弈活高质量发展“全盘棋”。

  四

  放“百年眼光”推进原始创新。

  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中最关键的创新,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三周年前夕,3月5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安徽日报头版发表重要文章《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强调要“放百年眼光推进原始创新”。

  科技创新,源头是原始创新。三年来,从中国科大到江淮大地,原始创新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放百年眼光推进原始创新”,应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引领原始创新重大突破。透视近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无论生理学或医学,还是物理学或化学等,获奖的都是“高冷”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于我省而言,原始创新既要“扬长”,从“盆景”到“风景”,聚焦量子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在国家实验室创建上“争上游”;也要“补短”,“从0到1”,增强全球意识,打开宇宙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开放创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攀高峰”。

  五

  瞄准“产业链条”升级“创新链条”。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竞赛“领跑一路”。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安徽科技创新。三年来,安徽努力在科技创新上争当“领跑者”,在成果转化中增强“新动能”,瞄准“产业链条”升级“创新链条”,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新型“产业链条”熠熠生辉:智能家电领域第六代柔性显示器生产线开工建设,电子信息领域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万台……以“创新链条”升级落后“产业链条”,以“产业链条”倒逼升级“创新链条”,在双向升级中实现良性驱动,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9%和16.3%。

  以“创新链条”升级“产业链条”,首先应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强化质量基础支撑,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第二应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第三应以高科技攻关为方向,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落点,以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建设为支撑,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化全链条格局,使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六

  激活“第一资源”,增强“第一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三年来,安徽瞄准“第一资源”,着力营造良好环境“筑巢引凤”,将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化为今朝的“凤凰竞还巢”。到2018年,安徽人才总量达800多万,其中研发人员22.8万、皖籍院士124人、柔性引进院士295人,吸引从“哈佛八剑客”到全球八方客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无论科技、企业竞争,还是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依靠创新掌握主动权,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必须全面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速营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打造“顶天立地”人才队伍。着力实施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和科学中心人才“10条”,加快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海外人才工作站,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分配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严厉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以事业育人、机制留人、平台引人、环境养人,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让“第一资源”在江淮大地竞展身手、创新成果如泉奔涌,创造绵绵不绝的“第一动力”。

  七

  优化“点火系”,提升“主引擎”。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主引擎”,那么制度改革就是启动“主引擎”的“点火系”。三年来,安徽坚持以改革为创新开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76项改革任务完成72项,“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等11项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推广的“全创改”经验,“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管理改革”等13个典型案例入选国家“全创改”百佳案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7年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个人现金和股份总金额在全国研发机构排名第一……

  全面创新是全要素、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创新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是“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主动力”创新,是创造“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创新;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凝聚力的不竭精神动力。优化“点火系”,既要优化科技创新,还要着力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还要优化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为全面创新提供更强“根动力”;既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还要着力推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深化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等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主引擎”澎湃动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大动力。(曹显钰)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