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加大力度吸引企业进驻

16.05.2014  17:43

  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再次表达了抓紧自贸区建设的决心。

  “自贸区建设是当前上海最重要的改革任务,不容有片刻懈怠。”杨雄称,“抓紧制订2014版负面清单、探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结合自贸区半年评估进行深化细化研究,继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出一些新的改革举措。”

  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长远看,外资不会忽视上海自贸区重要的改革要点,因为这确实显示了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姿态。不过,短期看,能否让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对自贸区产生“黏性”,归根到底还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更多的细则,完善2014版负面清单,并强化执行力等。

  事实上,就首批进驻自贸区的25家企业看,不乏像荷兰世天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意大利杰尼亚(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这样的外商独资企业。

  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一直是企业、政府部门讨论的焦点,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新的指导意见和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贸区前期动作较大的有不少金融机构。2013年的公开信息是,外资花旗银行和新加坡星展银行“以支行形式入驻”,法国巴黎银行则“将在自贸区设立一般商贸企业”。对此,据上海市银监局4月28日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累计已有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获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营业性网点,其中有20家是外资银行支行。

  上海和中国一直吸引母公司的投资,不仅因为有自贸区的原因,更多的因素是中国整个市场非常大,人才很多。

  有看好的,也有谨慎的。部分外资制造企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了“自贸区暂时不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实惠”或“还要继续观察”的想法,并向记者表达了“市场才是决定外资企业是否来到中国的重要原因”的观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外资企业间的反差呢?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有关政策本就不是完全为外资服务的,而是为中国试验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之部分政策还未完全明晰化,这都让外资企业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不同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有不同的发展策略,因此,也会对上海自贸区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纯粹站在外资的角度,他们的想法没错。”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一方面,外资更关注的是一个国家的市场化情况;另一方面,一旦当地国家的政策不涉及实实在在的税费减免、政策优惠等,关注的企业就不会太多。

  “前海和西部地区,之所以为外资关注,实际上不止是优惠这么简单。”前阶段对此做过调研的崔新生对记者说,这些区域更多优势是有清晰的战略和详细的条文,能让外资较为容易地进行理解。

  目前,上海仍在不断加强对自贸区的探索。据上海官方媒体报道,上海市委日前举办的常委会议要求,要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这是自贸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和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