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安徽工业稳中有进 增速继续保持第一方阵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09.8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 “上半年全省工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的特点,增速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工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逐步改善。 ”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马翠兵说。
从区域看,重点区域生产趋稳。上半年,合肥、芜湖、蚌埠、滁州等重点区域发展稳中趋好,四市增速分别为9.1%、9.8%、10.1%和10.1%,四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51.6%,其中,合肥6月份在汽车、电子信息行业推动下,工业增速达到11.1%,创年内新高。从行业看,重点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8.3%、15.5%和13.6%,比全省水平高9.8个、7个和5.1个百分点;煤炭行业、烟草行业有所回升,对工业增速有正向拉动作用。从企业看,重点企业回升快,骨干企业生产稳定。
“稳中有进,‘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结构优化态势明显,主要表现为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全省水平。 ”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张曙光说,工业用电结构在转换,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用电在上升,制造业内部用电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也反映我省制造业内部结构在优化。上半年,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1%,在制造业中,钢、铜、建材、化工等高能耗制造业用电增长1.4%,持续走低,而一般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长6.3%。
“进”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企业效益持续上升。前5个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84.9亿元,增长18.9%,比一季度高0.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上升1位,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原材料工业仍是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受煤炭行业减亏42亿元、钢铁行业增利17.5亿元、石油加工业增利8亿元影响,3个行业共推动利润增幅11.7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增势强劲,传统产业逐渐趋稳
——PPI降幅连续6个月收窄,有利因素在增多
台湾群联电子存储芯片研发项目、深圳汤诚科技电源管理芯片项目、上海正耘电子MCU芯片项目……6月份,来自海内外的28个集成电路项目先后落户合肥,投资金额达43.95亿元。从2013年至今短短3年时间里,合肥市的集成电路企业已迅速增至近100家,年产值3年翻两番,从不足30亿元增长到130多亿元。发展势头迅猛的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当前,电子信息行业明显回升,光伏及新能源行业增势强劲,传统产业逐渐趋稳,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降幅连续6个月收窄,由去年12月的下降7.2%收窄至今年6月份的3.1%,工业发展有利因素正在增多。 ”张曙光说,作为工业和经济冷热的晴雨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可以敏感地反映工业经济发展形势,降幅出现收窄将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能忽视。在当前我省加快结构转型、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煤、钢、铜、建材等传统产业产能问题、市场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近期洪涝灾害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这都将影响我省下一阶段的工业增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专家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以及企业去库存的加快,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需求的回升,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基础设施投资的较快增长,将对水泥、建材、设备制造等行业生产形成有力支撑。同时,PPI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减税降费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有利于工业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推进1177项亿元以上技改项目,重点抓好10亿元以上项目
“随着我省供给侧改革力度的加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我省工业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全年工业增速有望保持在8.5%左右。 ”马翠兵说,下半年工业发展或将保持月度波动,但总体稳定的格局不会变。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将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日前,省政府制定《关于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省有关部门正积极出台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全面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成本、融资成本、能耗物耗、物流成本,是工业企业的大利好。省有关部门将深入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和调度,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省经信委提出,精准调控,坚持月度会商研判、季度分析调度,建立企业云平台,提升工业经济预测预判预警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启动省级新产品认定工作,今年认定省级新产品500项;年内力争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培育100个左右安徽精品。精准服务,落实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振企业家信心。深入推进技术改造,按照“四督四保”要求,重点推进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177项,重点抓好10亿元以上项目调度,确保年度投资计划的完成。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推进,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新动能正加快培育和积聚,发展活力将进一步释放。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也将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激发‘双创’活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将得到快速发展。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