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三边:从“想富先修路”到“路美才更富”

13.05.2014  18:03

          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逾17万公里,连接着省市县乡和一半以上的村庄,“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治理赋予全省公路网新的功能定位——
      “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205国道边的旌德县蔡家桥镇乡村旅游前所未有地红火起来。何德胜是该镇农家乐经营户,去年他将自己经营的酒香饭店规模扩大了3倍,小长假期间仍然爆满。
      要想富,先修路,但路不美,也难富。 “以前路况不好,路边也是脏乱差,路过的人都是一溜烟把车开跑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这里有很多景区。 ”蔡家桥镇镇长宋国安说,去年以来,205国道路面得到改造,路域环境全面提升,突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增强了公路沿线景区的吸引力。朱旺村是该镇的古村落景区,往年一年接待的游客人数才1万人次左右,今年仅清明小长假接待量已经过万。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既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干线”,也应成为传递文明生活方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前沿
      205国道是交通运输部“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的文明示范样板路,穿越皖东、皖南5市,某种程度上,也打响了全省公路沿线城乡环境治理的“头炮”。
      “在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中,我们加大沿路垃圾、建筑和广告标牌的治理力度,实施公路重要节点的面貌提升工程,构建畅、安、舒、美的公路沿线文明环境。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7万公里,1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构成公路网主骨架,另外16万公里左右是县、乡、村道,是公路网“毛细血管”,但对每个县、镇和沿线村庄来说,每条公路都承担着经济干线、文明窗口的举足轻重作用。
      省公路局局长秦勤表示,“三线三边”中,公路沿线环境治理“线长面广”,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年要通过集中整治,消除全省公路沿线“脏、乱、差”现象。再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到2016年底,全面优化和提升公路路域环境,基本实现公路沿线范围生态和人居环境整洁、美观、舒适。
      “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是‘以点带面’,公路沿线的环境治理则是‘以线扩面’。”定远县文明办主任王虎平对记者说,该县境内有11条干线公路,沿线集镇密布、村庄密集,居住着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口。因此,公路沿线是城乡环境治理的“中轴线”,必须要让公路沿线成为传递文明整治生活方式的“第一线”。
      宣城市公路局党委书记钱邦青认为,公路沿线环境搞好了,可以“内外双促”:区域之外的人通过公路沿线环境留下好印象,为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发展集聚人气。在区域内,公路沿线的良好环境也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乡村环境的提升和改善。
      公路沿线环境的根本性改善,需要“”与“”良性互动,既让人眼前一亮,也能看到长远希望
      “以前我们一听到搞什么环境整治,就觉得是面子工程,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甚至还有点抵触。 ”位于311省道边的定远县池河镇岱山新村村民韩玉龙说,但是,311省道沿线环境治理给该村5000多村民生活带来了大变化。当地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道路边建起村民文化休闲广场,也可供往来司乘人员休憩使用。很多周边城市的人都是通过这个广场走进岱山新村,如今已经有投资商在这里建设农家乐旅游景区。
      据省公路局督导员齐泽民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公路的路域环境进行过多轮整治,但难以实现根本性好转。“环境治理的理念也要‘升级’。”他说,环境治理不仅要让公路通行更顺畅,而且还要进一步强化公路的服务功能、民生内涵,让沿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在环境治理中感受到更大便利,获得更多实惠。
      穿越集镇的公路,极大活跃了沿线的集镇经济,但两侧乱设摊点、乱搭乱建,一直是公路沿线环境整治的“老大难”。 “三线三边”治理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路宅分离”,通过建设人行步道、绿化、排水等附属工程,对公路与集镇商业居住设施进行必要隔离。
      “难点在于,既要改善环境,又不能让沿线集镇经营者的利益受到太大影响。 ”滁州市公路局副局长谢有东介绍,该市在公路沿线环境治理中要求沿线乡镇政府在消除“骑路集市”现象的同时,堵“旁门”开“正门”,为经营户提供规范有序的经营场所。 “只有最大限度保障沿线群众的利益,公路沿线环境问题才不会反弹。 ”他颇有感触地说。
      构建公路沿线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让群众广泛参与、主动接受,进而潜移默化、养成习惯
      全长11.3公里的马濮路,是马鞍山城区通往濮塘风景区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江苏省的省际道路。该公路沿途村庄连片,村庄环境整治一直是难点。为此,当地在整治路域环境时,花大力气打造沿线标志性景观,带动沿线乡村旅游,着力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今,这条路已经成为该市示范性的“旅游大道”。
      如何让公路沿线群众更加主动投身到环境治理中?各地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定远县连江镇位于101省道两侧,该镇镇长宋德勇介绍,该镇采取了“以奖代补”等机制,公路沿线重点村庄如果通过镇上组织的环境评比考核,村里的保洁费镇上掏一半,同时,还对部分环境清洁的家庭给予洗衣粉、毛巾等各种奖励,旨在激发村民的积极性。
      旌德县公路分局局长汪国球认为,公路沿线环境治理必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但是,钱要花在刀刃上。公路部门可以通过推进养护机制改革,逐步探索将公路养护财权和事权都交给沿线乡镇政府,鼓励沿线各地创新机制,以财政经费为杠杆来撬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公路沿线环境治理,要积极探索,拓宽渠道,让群众主动参与。 ”秦勤说,只有群众真正参与进来,才会潜移默化、移风易俗,逐步养成过清洁日子的好习惯,这也正是“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

      (安徽日报2014年5月7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