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人大常委会三届接力监督助推“生态立县”
让泾川大地遍染绿色、树木葱郁、天空湛蓝、河水清澈……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泾县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是人大代表在列次人代会期间所提议案建议的热点,也是该县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取得实效的亮点。今年8月29日,泾县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见证了县人大常委会十年不辍的监督,一届接一届连续三届地接好接力棒,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呵护美好家园的砥砺奋进历程。
形成决议 设立“生态日”
2001至2004年的县人代会上,县人大代表连续四年提出议案建议,呼吁政府切实重视起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面对代表的建议和群众的呼声,当时主持工作的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左宗宏就不止一次地提出:“泾县历来山水毓秀,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要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支撑点,把县委的决定主张通过法定的程序转化为全县人民行动,这是泾县生态建设不懈努力的方向,县人大常委会责无旁贷。”
2004年5月18日,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第九次会议审议《安徽省泾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时形成共识,在通过该《规划》的同时,遂作出了将每年的5月18日设立为“泾县生态日”的决定。决定要求,县政府要遵循主题鲜明、循序渐进、创新特色和全民参与的原则,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持之以恒地将生态日办成公众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山区群众自己的节日。争取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充分调动广大干群建设生态泾县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持之以恒,把泾县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强县。生态日的设立,也使山城百姓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节日。
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重大事项形成的决议,县政府的积极响应,正式吹响了“生态立县”的号角,随着“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确定,从“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宣传引导,强化保障”四方面全力构建推进体系,围绕打造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大生态工程,启动了致力于把泾县打造成为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的步伐。
十年不辍 给力的监督
泾县县委、县政府在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将每年5月18日设立为“泾县生态日”的决定后,当年就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两翼富民、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并将生态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推进这一重大战略部署,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间,县人大常委会以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着力点,每年都把检查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法律实施情况、听取审议相关报告、视察调研等议题列入当年监督工作计划。正因为有着县人大常委会十年不间断的持续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5年3月31日,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为了解首届“5·18”生态日系列活动筹备情况,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县政府相关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一致认为,开展好泾县首个生态日活动至关重要,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生态系列活动为载体,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在5月18日前的四十多天时间里,精心举办好“开元杯”生态日环保征文美术书法摄影大赛、拍摄播放“碧水蓝天话泾川”环保专题片、生态示范户专题调研、《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专题讲座、生态环保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科普电教宣传、“5·18”首届生态日广场文化活动等,做到以办节、办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2006年5月18日、19日连续两天,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组织全体组成人员、部分人大代表组成检查组,对《环境保护法》执行情况和《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活动中,常委会检查组前往金马纸业有限公司、中国宣纸集团公司312分厂,分别察看了停产整治情况和治污成效情况。随后到琴溪镇、蔡村镇听取了两镇生态镇建设情况汇报,实地了解了乌龙茶研制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情况。常委会检查组一致认为,全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执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环境污染隐患较大。针对存在的问题,检查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法》的贯彻执行,改善和提高环保机构工作条件和效率,切实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发生和旧的环境污染反弹。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与《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把人大批准的《规划》决议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2007年、2012年选举产生的县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生态立县”建设与进展情况。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第五次、第九次会议先后三次听取审议了关于森林法、水法、环境保护法三部法律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第十二次会议先后听取审议了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城乡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对城乡饮用水工作开展了专题询问。2014年6月,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左银海率全体组成人员对全县矿山、砂石整治和拆违三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视察。每次开展执法检查、集中视察、专题询问活动前,为提高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都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县人大代表参加会前调研,并注重邀请当地新闻记者全程参与,力求使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每项监督活动开展更有针对性,对相关情况掌握的更全面,问题找得更准,为在审议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打牢基础。
“污染环境的违法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冶炼铸造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环境效益,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治污设施形同虚设,环境污染隐患难以消除”,“近年来,母亲河青弋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河道、堤防、水利工程维修经费不足”,“农业面上污染防控和规模养殖业的污染处理存在较大隐患,影响了部分地区的居民饮用水源安全”,“河道采砂、开采矿山造成的河道、山体环境损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修复”,“旅游业发展产生的新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县城两个取水口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排取水口处,严重影响了水质安全”、“随着经济发展繁荣,村民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村落历史遗存正面临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古村落、古民居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参加常委会会议审议、集中视察、专题询问时,从不同方面“把脉”,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开出多剂“药方”。如:重点抓好水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染整治以及矿山开发综合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对排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监管和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察,加大环境监测频次,及时发现并按省政府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的通知精神从严处罚偷排、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多种专项打击整顿行动,加大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大影响范围;正确处理林木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合理规划、规范林产品加工,提倡深加工,延深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变资源大县为林业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对青弋江、徽水河、总干渠等河流上游企业和建设项目的监管,加大监测力度和监测频率,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或破坏水源地环境行为;对境内江河采砂造成的河道环境破坏现象,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并责成破坏企业限期予以恢复原状。
每次的执法检查、集中视察及专题询问会议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都认真梳理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及时以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书、视察报告、决策参考等形式交县政府研究办理。
政府重视 实干显成效
县政府积极吸纳人大常委会每份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书、视察报告、决策参考的建议和意见,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并重”的方针,并把“生态立县”贯穿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致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促社会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2004年以来,县政府先后安排专项资金28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800万元,带动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文明县创建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清洁工程。以创建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为载体,每年安排200万元创建资金,奖补生态创建。目前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桃花潭镇荣获安徽省第一批宜居小镇。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同时对实现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目标的乡镇和村,分别给与20万元和5万元的奖补,1个镇5个村获评“省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注重发展生态工业,严格把关,杜绝高污染项目进入;采取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宝泰特材公司成立企业院士工作站,鼓励皖南电机、宏磊橡胶等企业研发节能环保型产品;重点打击重金属、造纸、化工等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完成10万亩农业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43.17万亩;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户,带动形成粮食、蔬菜、畜禽等8大产业体系;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9户、绿色食品认证企业9户、有机食品认证企业5户。强力推进生态林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建立生态恢复计划,实施“世行造林”、石质山造林、退耕还林等项目。马头林场被列入国家级松林良种培育基地。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将江南第一漂、水墨汀溪、月亮湾、太平湖等景区串联起来,建立水西国家森林公园和汀溪自然保护区,受保护地区占总面积的20.27%。泾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首批安徽省智慧旅游试点县、安徽省园林县城、安徽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等,并成功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榜单。
从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到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从县委的高度重视、政府的执行决定,再到人大持续跟踪监督,县人大常委会的始终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向代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如今的泾川大地,山在变青,水在变绿,天在变蓝,一场呵护家园的亮剑行动在把“青清净静”魅力泾县的共同愿望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泾县人大 凤金定)
信息来源:宣城市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