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三角”三大高新区:掀开新一轮创新发展“红盖头
8月31日,“动力城市”株洲宣告,其耗资逾200亿、隶属新晋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三谷多园”规划之一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启动。它拟基于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已有优势,打造涵盖研发、整机制造与零部件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引领全球动力产业发展。
动力谷的启动,也掀开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辐射湖南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的“红盖头”。
在中国地图上,这个示范区所在的长株潭城市群,只有2.8万平方公里,是个不起眼的三角形。可这小小的中部“湘三角”,汇集了湖南省60%的创新资源,70%的创新成果,6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形成了让湖南人自豪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探索军民融合成果转化新路径
德国“2015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五次荣登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它的研制者,是位于长沙市的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大拥有大批成熟、可民用、有市场前景的军工技术成果,令人“垂涎”。此外,长株潭区域还聚集着中南大学等多所拥有高新军工技术的高校,和江南重工集团、江麓机电集团等知名军工企业。湖南是我国军事工业布局的重点省份,军工及军品配套单位达141个。
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道路,优势得天独厚。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介绍,湖南省政府与国防科大合作,已建立了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和长沙航空创业园、南方宇航非航产业园、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园等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园。
湖南设立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启动了激光陀螺、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北斗导航等一批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有望5—10年内培育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一批产值过百亿的新兴产业和产值过千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湖南还拟设立军转民技术交易试点,和搭建“民参军”综合服务平台。
力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中车株洲所,前身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历经50余年转制发展,它成为了我国铁路电气传动技术的领军企业,旗下诞生了三家上市公司、五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四家海外技术研发中心。
中联重科,源自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转制,现已是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近两年,它再度“裂变”,从单一工程机械企业,转型为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境产业和金融服务等多板块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入自身转型升级最富成效的时期。
在长株潭,有海利化工、隆平高科、中冶长天等39家科研院所成功改制,成为各自所属领域的佼佼者。近5年,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达35%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速超过40%。
科技体制改革,纵深发展。中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成果“换”股份的“两个70%”政策后,湖南省和长株潭决策者迅速引入省、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并配套出台系列力促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政。
科技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将继续引领先行先试。来自湖南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15年度省级科技计划立项项目预计较上年减少40%以上,单个项目平均支持经费额度增加50%。湖南拟集中70%以上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链、重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设立了2.5亿元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探索建立科技经费后补助制度,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关于支持以专利使用权出资登记注册公司的若干规定》等试点政策,破除成果转化政策壁垒。
三大高新区“组团”唱大戏
长株潭是一家由三个国家级高新区“组团”、涉及三座城市的示范区。如何调整三区产业布局,避免无序竞争,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记者从《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获悉,示范区拟以三大高新区为核心,着力打造麓谷创新谷、株洲动力谷和湘潭智造谷。长沙高新区着重发展工程机械、汽车、节能环保装备三大高端制造及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株洲高新区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湘潭高新区发力风电新能源、先进矿山装备产业。
三市将共设科技合作发展资金,共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实施高端紧缺人才柔性流动制度。湖南出台《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实施促进产学研重大专项计划,专设1.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专项,支持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市也各出新招。长沙着力落实“长沙自主创新33条”新政,规划建设未来科技城和10大工业技术研究院,并草拟出长沙高新区三年行动计划;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立规模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湘潭积极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长株潭清华创新中心、院士创新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