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引擎”助推宿州农业转型升级
产业联合体、智慧农业、循环农业——
近年来,宿州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努力探索“各要素整合、三次产业联动、政策有机配套”的路径,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收入多元化、从业人员专业化”。在推进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实行多领域、多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培育产业联合体、智慧农业、循环农业,通过“三大引擎”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 互惠共赢
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经营主体单打独斗,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宿州市创新主体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为龙头,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三大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和产业化链条,实现抱团发展、互惠共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在产业联合体中,“三大主体”明确分工,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各方的责权利,建立合同契约式交易联结机制。农业企业主要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及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联农业企业、下接家庭农场,起中介纽带作用,按照农业企业要求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家庭农场主要是按照农业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经过几年实践,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三方共赢的优势逐步显现。”宿州市农委有关人士说。
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由淮河种业公司牵头组建,现已吸纳德杰、惠康、民丰等10家专业合作社及22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6万亩,托管土地4万亩,小麦良种繁殖4万亩,带动6500余农户,联合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设施装备方面,该联合体建设了小麦田间“四情”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去年,该联合体小麦平均亩产580公斤,较全区平均单产高出60公斤;玉米平均单产660公斤,较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投资400万元,新建2000平方米鲜食玉米及种子贮存低温库和2000吨的鲜食玉米加工厂;引进玉米秸秆青贮饲料项目,年加工5000吨玉米秸秆。在科技示范方面,联合体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鲜食玉米育种实验基地,并与安农大合作,建立了玉米育种教学试验基地。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与西班牙RAESA公司合作,建立2000亩的农业灌溉示范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1000亩大豆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此外还投资500万元建设集办公、科研、展示、培训于一体的联合体综合服务大楼。 2014年,联合体框架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目前,宿州市农业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136个,覆盖带动农户27.37万户,其中粮食产业联合体36个,经营面积51.28万亩,加入联合体的农业企业39个,合作社122个,家庭农场306个。今年,宿州市产业联合体的创新做法被省委作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写入文件中在全省推广。截至今年8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7.28万亩,比2012年底的106.47万亩增加188.6%。
智慧农业:足不出户 增产增收
在家中点点鼠标、按按遥控器从事农业生产,过去是科幻片中的镜头,如今真实地出现在宿州市农村。这种新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叫做“农业物联网”,它的核心技术就是“智能监控平台”,能向田间地头的农业设施远程“发号施令”。农业生产场所通过植入电子智能模块和安装监控探头等,实现与平台的无缝对接。
在宿州市云计算产业园,记者见识了农业物联网的“智能监控平台”。在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前,工作人员手持遥控器灵活切换画面,田间地头和养殖场的现场清晰可见,画面一角还显示出相应数据,温度、湿度、风速、墒情、二氧化碳浓度等实时数据构成了一幅农业生产的“云图”。“智能监控平台”还利用分析软件对农业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向农业生产场所的电子智能模块“发号施令”,将农业生产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借助云计算超强的“大数据管理”,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可以实现全程定位、跟踪、识别,做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追溯。
近年来,宿州市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各县区、各部门顺势而为,按照《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亿赞普、中国网库等知名电商合作,实现电商、网购、快递融合发展。“今后,我市要加大农产品企业电子商务培训力度,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电商产业园建设,扩大本地农副产品外销。”宿州市副市长李朝晖说。
安徽喵语小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把徽派休闲食品、干货、农副产品等做得风生水起,从业人员只有50人,但年营业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公司邀请各类电子贸易型公司、网商、网商服务商、文化创意公司入驻,并且整合阿里巴巴、淘宝网、拍拍网、赶集网等知名网络平台资源以及申通、圆通、顺丰、韵达等知名物流快递服务商资源,构建电子商务产业入驻平台。通过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平台支撑、公共平台服务和专业服务外包的模式,为每一个入驻商家提供立体化服务,使商家能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在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市场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我们在未来将创造一个新型的农产品商业模式,打造产业链、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物流链一体化模式,直供终端顾客,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需求。”公司负责人说。
为营造“全民触网”的氛围,近年来,宿州市各县区建立了青年电商创业园。据统计,全市农业、商务、工青妇等举办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培训班105期,培训人员近万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开展电子商务达到500余家,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循环农业:高效环保 内涵发展
“如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涉农企业越来越多,在一些企业的生产、加工、治污等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下一环节的可用资源。”市农委有关人士说。近年来,宿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皖北实际的集约型、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
借力科技引领,提升循环农业发展质量。通过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业科技入户十百千工程”,宿州市建成了省、市级科普示范村近百个,培育科普示范点1300个,科普致富带头人1550人,科普示范户4.5万户,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引进高新科技,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实施“丰收计划”“跨越计划”,依托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大量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全市已有 “三品一标”466个获得农业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从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
依托资源优势,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该市立足生态养殖,走标准化之路,探索出了“粮→畜→沼→果”“猪→沼→菜”“猪→沼→果”等模式。全市已有8家部级养殖示范场、26家省级养殖示范场、11家部级蔬菜标准示范园、18家省级蔬菜标准示范园,发挥品牌效应,实施龙头带动。大力推行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以优质绿色农产品开拓市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支持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全市435家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700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现已形成一批品种对路、档次高、无公害的产业精品,蔬菜及畜产品已进入港、澳、上海等地市场。
采取模式创新,拓宽循环农业发展领域。积极支持畜牧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场)建设沼气池,综合利用“三沼”,推广“猪—沼—粮”“菜、果、茶、药”等立体种养模式,打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广秸秆饲料,探索秸秆气化和固化,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林、果、药、蔬菜兼作新模式。在桃、梨、葡萄等果园内套种红薯、花生、蔬菜、绿肥、大豆等农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宿州·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与中国农科院合作,以“生物质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农作物秸秆酶解利用,畜禽排泄物利用”为核心,结合宿州市城市发展,将“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再生利用”纳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中,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坚持走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之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宿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宿州市现代农业作业现场。
责编: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