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如何化解秸秆还田推广难?

08.06.2015  10:55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但成本过高、病害虫增多等也不容忽视

  提升土壤肥力,1500多万亩小麦秸秆“从哪来到哪去”

  正是“三夏”抢收高峰,一个现象引起记者注意: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

  6月1日,定远县连江镇,一场现场会热火朝天,犁旋耕、秸秆粉碎还田、反转灭茬、灭茬播种复式作业、免耕施肥播种等多种机械轮番上阵。记者看到,大型收割机都加挂了秸秆粉碎装置,吐出麦粒的同时秸秆被粉碎成几厘米长的碎片。“再用旋耕机旋耕深埋,秸秆就会成为有机肥。 ”定远县农机局负责人介绍。在整个滁州市,午季秸秆还田率将超过50%。

  同样,在界首市乡间,“留茬不超十厘米,收割必装粉碎机”等标语不时闪现。 “短茬收割和粉碎还田是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短茬收割要求留茬不超过10厘米,所有收割机要求加挂粉碎机,明确人员跟机监督粉碎效果。”界首市环保局局长吕森介绍,界首午季秸秆还田率将达90%。

  秸秆还田是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利用途径。 “预计今夏小麦秸秆粉碎还田作业面积1500多万亩,全年力争4000万亩,特别是秸秆重点禁烧区域,要实现机械化全量还田全覆盖。 ”省农机局科教处处长赵渊说。

  为此,在粮食主产区,我省全面开展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示范片建设。各地从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省级安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支持,依托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现集中连片作业,整村、整乡推进。

  秸秆还田,最大的好处是改善土壤肥力。 6月3日早上,雨后初晴,记者来到界首市宏丰家庭农场地头。市农委农业股负责人刘民随手揪下一株麦穗,揉一揉仔细一数,穗粒数78粒,粒粒饱满。“亩产600公斤不成问题。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秸秆还田。 ”刘民说。

  2011年起,界首市有意识支持种粮大户尝试秸秆还田,几年间秸秆还田土地肥力明显提高,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高于一般土地。“像宏丰家庭农场这片地以前亩产只有400公斤,现在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 ”刘民说。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李金才分析,小麦、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效养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的一项调研显示,自2007年开展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以来,2013年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增加近120公斤/亩,平均每年增产20公斤/亩。

土壤失墒、病虫害增多,秸秆“粉碎”难度不小

  秸秆还田好处多,但采访中记者发现,它也带来不少新问题,成为推广路上的“拦路虎”。

  在产粮大市阜阳,预计今年午季秸秆还田面积520万亩。 “午季时间短,必须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抢收抢种,农时耽误不得。 ”阜阳市农委负责人介绍,如何在一周左右时间内完成这么大面积的收割粉碎还田,显然是个艰巨的任务。

  据界首市农委数据显示,界首夏收需要2224台收割机,而现有收割机975台,尚有1409台机械缺口。农机不足的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

  抛开机械缺口问题,操作不当也会影响秸秆还田的效果。据了解,在收割粉碎的过程中,有些农机手为了加快收割速度,加挂粉碎机后少加刀片。这容易导致秸秆较长,抛撒不均匀,直接还田容易造成局部秸秆堆积,不利于播种和种子发芽。

  病害虫增多也是秸秆还田后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农民反映,秸秆还田后地上蜗牛泛滥,蜗牛喜欢吃农作物的细芽和嫩叶,是庄稼生长的大敌。地下蛴螬、金针虫等害虫也猖獗,严重影响秋季作物生长。 “秸秆还田后留下大量虫卵,导致土传病虫害增多。在还田的秸秆里,一些染病植株残留在土壤中,一遇到合适的气候就会死灰复燃,第二年农作物很容易染病。 ”界首市宏丰家庭农场负责人齐岗说。

  采访中一些农民反映,秸秆粉碎后旋耕还田,易出现土壤疏松“海绵田”现象,引起土壤失墒,“由于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才能生根发芽,疏松的土壤可能会影响种子发芽。 ”

  齐岗告诉记者,不仅仅是普通农户,即使是很多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对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实现稳产、高产心里也没底,缺乏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规程。

  成本则是另一个问题。秸秆还田投入不小,目前不少地方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替农民埋单,但压力不小。以界首为例,收割机加挂粉碎机作业,每亩地投入增加10元,市财政给农户每亩地补贴15元,去年界首共花费两千万元。如果先旋耕再播种,每亩地投入则增加40元。

  与此同时,秸秆还田一般需要连续三年之后才能显现出优势,部分农户见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还田的优势持怀疑态度,积极性不高。

做好技术支撑,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机具

  根据去年我省出台的《农作物秸秆还田实施意见》,2015年秸秆还田利用要达到秸秆总量的50%以上,2016年达到60%以上,2017年基本实现全省秸秆的有效利用。统筹秸秆利用和粮食稳产、高产,需要各地因地制宜,解决机具不足及技术配套等问题。

  专家指出,秸秆还田后,改变了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条件,必须有相应配套技术跟进,以确保还田效果和播种质量。 “比如秸秆还田后病虫害增多,就需要播种之前在种子中加拌农药,或者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刘民表示。

  为此,不久前省农委发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为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农作物种植提供技术支撑。赵渊介绍,农机部门将重点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制定各地农机农艺结合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路线和作业规范,开展秸秆还田后土壤结构变化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的监测研究。

  “秸秆还田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通过各地探索实践,省有关部门引导整理,尽快形成与秸秆还田配套的种植技术方案,并推广应用。 ”李金才强调,要加快集成示范机械收获与秸秆粉碎还田一体化还田技术、复式播种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等。

  秸秆还田关键靠机械。测算显示,按照70%秸秆还田,全省需新增相关机具14.47万台。为此,我省已提出大力发展大型动力机械,把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作为重点,并着力提高机械配套水平,强化农机服务等。 “目前与秸秆还田关联的大型拖拉机、直接处理秸秆的机械、适应秸秆还田的播种机械、收获机械都已经纳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 ”赵渊介绍。

  专家建议,在此基础上,各地可根据实际实行叠加补贴,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机具。 “为鼓励农民秸秆还田,市里有针对性地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对秸秆处理机具实行叠加补贴。 ”界首市农机局负责人介绍,比如1台灭茬机售价6000元左右,国家补贴1800元,地方补贴1800元,农民购机只需要2000多元,大大促进了机具推广应用。

  作业领域的补贴,则有待提高效果。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市、县都拿出资金对秸秆还田进行补贴。如何科学确定补贴对象和环节,需要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记者 史力、范克龙)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