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组追花养蜂酿蜜图 看安徽老字号迈向新时代
天南地北的养蜂人不辞辛苦,一年四季提供着最好的蜂蜜原料。
养蜂人四海为家,追逐着花期。
现代社会因为辛苦,养蜂人是越来越少,他们一年四季在外奔波,风餐露宿,365天全年无休,没有节假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让蜂农成为比普通农民还要辛苦的职业之一。
但是在安徽省肥西县有一家蜂蜜厂“顾公”,创始人顾永承一直坚守传统的追花养蜂,如今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安徽养蜂、酿蜜行业的翘楚。今年6月,安徽省商务厅认定的新一批68家"安徽老字号"中,"顾公"入选这一殊荣。
顾公蜂厂里,工人正忙着搬运蜂箱,准备开赴下一个花期地。
作为采蜜第一线的养蜂人,他们对于花期的预判,决定找蜂蜜的数量和品质。
顾永承老人与蜂蜜的渊源要从1962年的夏天说起,当时19岁的顾永承开始在华阳河农场学习养蜂。他不仅虚心向师傅请教,还买来了《养蜂学》等书籍钻研,每看一章,就结合自己的养蜂问答拿给师傅时,师傅感慨地说:“想不到你下这么大功夫,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无论在人生还是在养蜂的路上都不是一番风顺的。养蜂时被蜜蜂蛰是家常便饭,从开始五官经常被蛰到动不了,也无计可施,只有等到红肿慢慢消下去,到后来的时间长了皮肤的复原能力越来越强,可以和小蜜蜂正常相处。顾永承所经历的远远不止是皮肉上的考验。
对于养蜂人来说,随着花期到花开的地方驻扎,全国各地追逐花,等待着小蜜蜂的酿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路的奔波和孤独才是酿造出好蜜的前奏,也只有养过蜜蜂的人才体会这其中的苦涩与坚韧。
源源不断的蜂蜜原料从各处运来,技术人员开始了忙碌的抽检化验。
运输而来的蜂蜜按照批次进行排放,存储环境控温也是十分的考究。
抽检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每次至少两名技术人员组成,每个试管要提取5桶里的样品。
技术人员在提取蜂蜜原料进行抽检。
与传统的手工灌装相比,如今智能化的灌装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当时很多地方,“养蜂采用的还是老式的笼式饲养,每户养几笼,一年采一次蜜,产量很低。”1980年期,顾永承被省畜牧部门委派到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到1988年止,全省活框饲样中蜂达2万多群,大大提高了蜂蜜的产量,生产效益提高三倍多。
养蜂路途中的摸索是日复一日的,周而复始的,多年坚持学习养蜂知识的顾老,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用这些可爱的蜜蜂,和一箱箱蜂蜜成功的为顾氏养蜂业拼出了一个未来。
1988年底,顾永承推广的“活框养蜂技术”,获得农业部“丰收奖”。30年的跨越,顾老先生先后和家人创办了合肥自己的“顾公”品牌的蜂业,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养蜂人更是遍布全国。
每出厂一瓶蜂蜜,都要经过多道检查。
每一批次蜂蜜的检验非常严格,独立的实验室为蜂蜜的口感、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顾公蜂蜜生产车间,工人对每瓶灌装的蜂蜜进行色泽检查。
最好的蜂蜜,基本都是经过最简单的过滤,然后原汁原味的呈现给顾客。
去年前,顾老结合时代的消费需求,推出蜂蜜新品类——醒酒蜜,创新传统行业,开创“老字号新时代”
如今,年过七旬的顾永承已经“退居二线”,自己当起了公司的技术顾问。他说:“‘志诚’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有志者事竟成’的决心,二是告诫后辈,要‘诚实做人、诚信经营’。”
这是公司初创时顾永承立下的规矩,几十年来,他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
( 来源:徽镜映像工作室 作者:刘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