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策”甩穷帽
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贫困户纷纷“摘帽”
离怀宁县平山镇花车村村部不远有一片浅滩,沿坝上公路走过去,远远就听见阵阵欢快的鸭鸣。中午时分,暖阳下成群的麻鸭在水滩边戏水觅食,旁边是一排崭新的鸭舍,63岁的仰海平老人正在喂鸭子。
仰海平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收入就靠4亩田每年1000多元的流转收入。 2016年村里建起了养鸭场,包括仰海平在内的79户贫困户入股参与了养殖合作社,股本是由扶贫资金购买的1.6万只鸭苗,因为有养殖经验,仰海平还被聘为饲养员。“鸭子出栏后我获得了两三千元收益。给村里养鸭子,每月工资3000元,我和老伴儿的生活算是有着落了。 ”仰海平高兴地说。
52岁的贫困户汪全易家庭负担重,前两年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他承包了村里的25亩水塘养鱼。“水没有保证,连续两年鱼苗都被水冲走了。”正当汪全易一筹莫展之际,帮扶单位送来2000多只鸭苗,汪全易的水塘热闹起来。 “一只鸭子长到四五斤重,能卖二三十元,去掉饲料成本,每只至少能赚十几元。 ”老汪给记者算算账,去年赚了两三万元。
产业帮扶怎么扶?村委会制定了分类帮扶的脱贫思路。花车村村支部书记张朝杰介绍,对因病因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里免费为其采购鸭苗,并委托养殖公司集中代养,保障收益;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村里利用帮扶资金,为其采购鸭苗、鹅苗、羊崽等,鼓励他们发展养殖。
通过精准的产业扶贫政策,花车村大部分贫困户顺利脱贫,从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2户176人下降到现在的2户,贫困发生率也从11%下降到0.38%。
补上基础设施“短板”,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宽敞整洁的水泥马路,整齐排列的新装路灯,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1月19日,记者来到花车村,眼前的景象很难与贫困村画上等号。
临近村部,这种惊讶进一步蔓延。眼前装修一新的3层小楼干净整洁,旁边两栋在建小楼已拔地而起。“左边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右边是电商园,中间是我们村部,前面的广场村民可以跳广场舞。”花车村第一书记桂旭东饶有兴致地给记者介绍。作为安庆市人防办下派的驻村干部,他同时兼任花车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两年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桂旭东回忆说,2014年他初来花车村挂职时,村里几乎没有公共设施,连村部也是租借老旧的小学教室。 “全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52户176人,村里没有工业企业,没有山场,唯一的集体收入是村口混凝土预制厂每年1000元的租金。 ”
村里最大的资源是1608亩耕地,但花车村属典型的圩畈地区,易涝易旱,发展种植业条件先天不足,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一亩地租金两三百元大户也不愿意流转。 “也曾想过投资建厂,但花车村地处怀宁县最偏远的角落,到镇区也要13公里,没有区位优势,村里缺少青壮年劳动力,没有企业愿意来投资。 ”
思来想去,村里最终确定的发展路径是: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环境,再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反哺贫困户。
方向定下来,说干就干!村里先后从安庆市人防办等多家帮扶单位筹资500万元,新村部、村民文化广场、村便民超市及淘宝物流室陆续开建。经过两年的建设,花车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亩地租金从两三百元提高到四五百元。
提高村集体“造血”功能,不仅脱贫还要奔小康
在花车村村后的河滩上,两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张朝杰走到河边,打开电表箱一看:8058度。 “上网电价加补贴电价,每度电0.98元,这意味着已为村集体带来8000元收益。 ”张朝杰欣喜地告诉记者,2016年10月,村里新建了一座60千伏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0000余度,年增集体经济收入在6万元左右。
村“两委”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发展重点,努力提高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除了光伏电站每年6万元的固定收入,村里新建的村民活动中心一楼作为门面房出租,1年租金有2万元,电商中心建成后招商,1年租金能达4万元,再加上养鸭场收入,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15万元。 ”桂旭东盘算一下。“花车村不仅要实现全脱贫,还要努力奔小康。 ”未来,村里计划成立农业合作社,与种粮大户签订协议,不再种水稻,改种油菜和小麦。 “油菜花盛开的春季,我们可以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附近有很多油坊,油菜成熟的时候,油菜籽可以送到油坊榨油;榨油剩下的油饼是绝佳鱼饵,又可以惠及水产养殖业,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对于未来的产业发展,张朝杰成竹在胸。
责编:郑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