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例 救助一例——合肥市庐阳区流浪乞讨救助网点无缝对接
庐阳区——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的省会合肥市核心城区,自2013年初,从区级层面,到11个乡镇街道,再到71个村居,全部建立了临时救助站点,构筑了无缝对接的流浪乞讨救助网,让流浪者及时得到温暖。
街面巡查,盯住人流物流不放松。 “一袋餐巾纸、两条毛巾、一个脸盆、一个脚盆、五桶方便面、五瓶矿泉水、两块洗衣皂、两把牙刷、两袋牙膏”。这是记者在庐阳区杏花村街道汲桥新村社居委流浪乞讨救助点救助一览表中看到的信息。“2014年7月汲桥新村农贸市场先后发现两例乞讨者。肥西县朱怀诚是个下肢残疾者,趴在地上向往来买菜的市民乞讨;鲁同莉是个淮南人,由于家庭变故,精神受到刺激,出来乞讨,当辖区居民发现她时,蓬头垢面,满脸脏兮兮的,在我们救助点休整后要求回去找亲人,不愿到救助站”。汲桥新村社居委徐谨副书记介绍说。
庐阳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詹少伯从事流浪乞讨工作已有七年多。他告诉记者:庐阳区交通便捷,老城区内商业网点密布,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全省之最。经过多年发展,以长江中路为主轴、四牌楼中央购物区和三孝口核心商务区为重点、淮河路步行街和宿州路特色商业街区为补充的核心功能区初步形成,也正是这样的繁华地段,导致乞讨者纷至沓来。
针对部分求助者不知道救助站点在哪的实际情况,全区设立了20多个救助站点引导牌,上面标注地址、电话、救助项目等。 “这里面鱼目混珠,有的是真正乞讨者,只要我们施以援手,缓解一时困难,就走了,这类人处理比较简单;最头痛的是职业乞讨,他们和我们打游击,你来他走,你走他来”。詹少伯说。
日前,笔者徒步来到位于商业网点密布的宿州路、淮河路步行街一带探个究竟。在寿春路-宿州路人行天桥入口处,遇见一位今年68岁的张氏。头顶一块蓝色毛巾,操着北方口音。 “老人,你家住哪,出来讨饭,孩子们知道吗” ?“俺家在河南,老伴患肺气肿病,每天咳得很厉害,俺是农村人,年纪大了,没有一点收入,出来讨饭一天除维持自己的生活,讨点钱还能给老头子治病”。据长期在这里工作的李姓环卫工人透露:张老太曾告诉她,她是安徽亳州利辛县人,出来有3年了,每天都能讨要百把几十元,一个月也有一两千元的收入。“他们就怕送到救助站,即使把她送回家,隔三差五又回来了。这些人确实有损城市形象,但没办法,乞讨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何况大部分乞讨者也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好在现在强讨强要的现象少了。本着人性化的救助理念,我们还是发现一例,救助一例”。庐阳区民政局副局长吴俊补充说。
从源头主动救急难,预防未成年人参与乞讨。董薇是个不幸的孩子,出生只有三个月的时候,其父车祸身亡,自此,母亲出家一直未归,由其爷爷奶奶抚养。奶奶没有工作,爷爷是铁四局退休工人,1300多元的企业退休工资,除了维持家庭的生计,自己患有糖尿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当时在司法所工作的时候,董薇就进入我的救助视线,每逢节假日或开展救助活动的时候,自己带点吃的喝的东西给她家。随着小孩越来越大,2012年从杏林小学毕业的她,报考庐阳中学。在报考庐阳中学时,成绩名列第二,因其跨学区就读,就得要2万元的跨学区就读费。对于这样一个家庭,2万元是一个天大的数据,为此,我们以街道的名义,向庐阳区教育局求助,请求减免费用。迄今为止,这是唯一一例。最后孩子通过教育局、街道、学校等多方救助接力,董薇如自己心愿顺利就读庐阳中学。为使顺利完成学业,街道以特事特办的方式,给董薇申报了事实孤儿,每月能获得1000元的救助金,为孩子解决了后顾之忧”。杏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陶建军说。
“全区29个孤儿救助对象,其中7个是纯孤儿,父母都不在了;22个类似董薇一样事实无抚养孤儿,中央财政补助600元,我们区财政追加400元,目前29个孤儿都得到每月1000元的救助。”詹少伯补充说。
政府财力保障, 82个临时救助站点覆盖全区。“两张单人床、厚厚的被褥,盛满方便面、矿泉水、洗簌等日常用品的三层货架,旁边还有一个电饭锅、空调、冰箱,装有感冒灵颗粒、盐酸金霉素眼膏、云南白药、创口贴的药箱……”这是笔者在双岗街道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点看到的一切。“就是这样一间20多平米的救助点,凝聚了街道党委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浓浓关爱之情”。双岗街道副主任谭兵如是说。
与此同时,笔者从杏林街道提供的流浪乞讨救助场所建设一览表看到,该街道下设的四个社居委都是新建的,分别投资6000元,采购的物品清单一目了然。为防止物品过期,清单上还对每一个产品标注了生产日期、保质期,以便及时更换。随后记者所到之处,都发现类似装饰温馨的救助点,而且专人负责,台账清晰,制度上墙。
区、街道、社区覆盖了救助点,但如何保证这项工作扎实开展不走样,2013年3月该区适时出台了《庐阳区关于城镇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乡镇街道六个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网格为基础,建立区、乡镇街道、社区救助管理信息员(联络员)发现机制,实行“首接责任制”,即谁发现谁负第一责任;同时《办法》对流浪乞讨救助人员救助办法、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及求助救治流程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救助工作扎实、有效。
“为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不冻死、不饿死,第一时间得到救助,从2013年5月开始,庐阳区先后投入80多万元,为全区11个街道办事处71个村居共计82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场所全部建成,并在在繁华地点设置救助引导牌;2014年11月,庐阳区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寒冬送温暖’工作,为各站点购买棉衣、棉被、食品等救济物品”。庐阳区民政局局长关任伟说。(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李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