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一个都不能少”的集结号——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7.10.2015  11:55

    “我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久前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直抒胸臆的话语,让人联想起这样一幕:2014年元旦前夕,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干部群众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当地群众生活改善情况。习近平立即给他们回信,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一年过后的2015年春节前夕,仍惦记着乡亲们的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专门接见独龙族代表共叙家常,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事实上,在此前后,总书记在实地考察或批阅有关材料时,多次强调少数民族要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掉队”。关切之情,令人感奋。

  总书记的殷殷关切之后,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尽管民族地区在向着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力奔跑,但其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全国尚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其中11个在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的贫困率高出一倍,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近20个百分点……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仅剩五六个年头的情况下,贫困民族地区的发展显然已成为一个亟待补足的短板。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部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贫困的现状,更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总书记的关切,向全党和全社会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集结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当务之急是要剑指贫困之根,厘清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原因。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几年面临的脱贫任务,都是因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深度贫困和综合贫困。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要啃下这种“硬骨头”,必须集中力量,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既要依靠国家扶持和社会援助,也要激发当地内生动力。合力攻坚,方见成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始终要聚焦民生改善,逐步让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攻坚任务也要着眼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基础上,要注重解决就业、教育等根本性问题,着力改善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条件,同时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通过努力,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实现“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使命重大,众志成城。多年以前,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一名临时代课老师,凭一己之力执著地寻找辍学学生的乡间故事;今天,党和政府聚全国各族人民之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将书写出一部更为引人入胜的、中华各民族如期同步跨进小康社会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