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凯: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14.02.2016  18:00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下大力气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稳步推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并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加快农业装备设施建设,改变农业脆弱性。我国农业的脆弱性既与农业自身特点相关,更与农业装备和设施水平低等因素相关。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装备和设施落后的状况。这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和设施现代化,促进粗放的传统农业加快向产业化、生态化、融合化、智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按照“大农业思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滞后、功能单一,导致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框框,按照大农业的思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促使农业向适度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树立“大食品安全观”。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出现供求结构性矛盾,亟须改变过去片面重视提高产量的做法,树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大食品安全观”,更加重视品种、质量和安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动农业向优质、安全、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重视“”的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重视“”的现代化,也要重视“”的现代化。国际经验表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始终是最活跃的因素。应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培育大批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者和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无论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还是提高农业竞争力,都有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良种培育等新技术开发和全方位应用,尽快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由政府采购的制度,推动现行以产量为中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快向兼顾产量、质量、安全、可持续等多重目标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变。(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