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老灾窝”变成“生态田”

19.07.2015  04:34

  颍上变对抗自然为顺应自然,发展适应性农业,让水患变成“水利”——

  7月11日上午,记者在颍上县半岗镇采访时发现,刚经历过强降雨袭击,不少地方大面积积水尚未完全排除,但农业受水灾影响却很小。颍上县水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玉华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发展适应性农业,长期困扰他们的水患,变成了“水利”。

  近期,颍上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达315毫米,降雨过程时间长、雨量大、范围广、强度高,该县沿淮低洼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半岗镇镇长吴彬告诉记者,要是在前几年,遇到这样的大雨,这里的水稻等农作物将面临绝收噩运。但是近年来,他们调整种植结构、品种,利用水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莲藕、茭白、杞柳、芡实等水生作物品种,就是雨下得再大一些,影响也不大。

  在半岗镇侯郢村,莲藕种植大户康立仁指着和他家的藕塘一路之隔的几片水稻田说:“那几块地水淹时间过长,今年肯定大幅减产。 ”而他种植的600亩浅水藕,长势喜人,基本不受灾害天气影响,预计亩均纯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加上藕塘养鱼的收益,亩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是麦稻连作的5倍以上。康立仁指着手机上的一个号码告诉记者,就在几个小时前,稻田的主人打电话给他,希望能把水田流转给他的专业合作社,栽种莲藕。

  颍上县地处沿淮,行蓄洪频繁、低湖洼地面积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该县低湖洼地农业生产抗自然风险能力低,是名副其实的“老灾窝”。为改变这一现状,2014年初,县委、县政府发布了《关于支持沿淮及低洼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意见》,把发展水生作物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县已发展莲藕、杞柳、茭白、菱角等水生作物15000亩,产品远销合肥、南京、上海等地,每亩纯收入大幅提高。

  发展水生作物只是适应性农业的一部分。目前,颍上县正在发挥水资源优势,以八里河有机鱼为重点,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同时利用淮河外滩牧草丰富、水质优良的条件,发展牛羊和鸡鸭鹅等绿色畜禽养殖业。如今的淮河岸边,洼地种植杞柳、深水网箱养鱼、浅水池藕连片、外滩畜禽满地。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做好“”文章,由对抗自然转向尊重、顺应自然,使千百年来难以消除的水患,成为颍上农民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