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孝敬老人十多年 这个侄子亲如儿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曾说过:“谈天下书,无非是讲一个‘孝’字。”的确,“孝”这个字,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像长长奔流着的长江,久而不息,永不停歇……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活力,也被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深厚的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力量,成为区别东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本元素、道德准则,是最朴素的价值观,最直观的民族风,最浓厚的中国味,最珍贵的传家宝。
古泉河传诵着岸边大孝的故事
在界首市最东南边陲,有一条古老的泉河,千百年来汩汩流淌着,它记录着多少世事沧桑,哺育了两岸多少代儿女。泉河北岸有个代东行政村张老庄自然村,这里风光旖旎,阜界公路穿村而过。秀美的村庄,夏天,被绿树环抱着;冬天,皑皑的白雪覆盖着,显得格外淳厚朴实,厚重得就像这条古泉河。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邻里各家友好相处,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故事。他们饮食着古泉河的甘甜水,繁衍着一茬又一茬新生命,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美丽故事。
如今退休医生刘玉彬孝敬伯父伯母刘兴华夫妇的事迹,也汇入滔滔的古泉河,溶入时代精神文明的大河,被人们传诵着、传唱着。
不是亲生儿,胜似亲生儿
刘玉彬是代桥卫生院的退休职工,今年62岁,他所赡养的老人刘兴华是他的伯父,本地有名的老中医。刘兴华只有一个女儿,名叫刘玉侠,不是很喜欢学医;而刘兴华看中了侄子刘玉彬,让他跟自己学中医。学成后在代桥卫生院工作,刘玉彬也像他伯父一样,勤勤恳恳一生,2015年退休后仍给乡邻看病,行好善施。刘玉彬未退休前,就一直照顾着他伯父刘兴新华。如今,刘兴华已近九十岁高龄,瘫痪在床;刘兴新华的老伴也因患脑血栓也瘫痪在床上,刘玉彬照顾伯父伯母十多年,被乡间传为佳话。
在外晾晒的尿不湿
刘玉彬对伯父伯母的照顾非常细致认真,二老的吃喝拉撒在床上,刘玉彬与自己的妻子,不分白天与黑夜地照顾着二老。一口一口地喂二老吃饭,还得不停地给二老换上尿不湿,擦屎擦尿,从不抱怨。因尿不湿用量大,为了省钱,还要把尿不湿放在水里清洗好,在太阳下晒干后再用,刘玉彬与妻子从不嫌脏怕累,常年围绕着二老悉心照顾,把此事当作家庭中的头等大事。
在横穿界首与阜阳的县道旁边,经代桥处,大家会经常遇到刘玉彬和他的妻子郭玉侠分别用两个轮椅,推着伯父、伯母到外面散心、晒太阳。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们一起,两辆轮椅车,一人推一个,出来散步,目的是让伯父伯母与邻居说说话,谈谈心,有个好心情;同时,外面空气好,对二老身体有好处。只要街上有唱戏的或文艺节目演出,刘玉彬便与妻子推着二老早早地去,决不让二老寂寞。照顾二老十多年,二老没有一个生过褥疮。
伯母在刘玉彬的悉心照料下,于2015年6月,离开了人间,临走前,伯母泪流满面地拉着刘玉彬的手,感激涕零:“玉彬啊,你不是我亲生,却胜似我亲生,我这辈子活得值了。”她满面含着感激和欢笑,离开了人世。伯母走后,刘玉彬把全身心的爱,都倾注在伯父身上,对伯父的照顾更加无微不至。白天,还得给别人看病,地里还有农活儿,他宁可少做一点活儿,也时不时地看好伯父,然后才放心;到了晚上,他就睡在伯父身边,一勺一勺地喂饭,夜间,一勺一勺地喂药喂水,无论春夏秋冬,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吃过一顿安生的饭。人们常说“床前百日无孝子”,但这句话在刘玉彬身上失效了。刘兴华虽瘫痪在床十多年,大脑还很清醒,逢人就就:“玉彬啊,对我照顾得好,要不然,我早就死了。”刘玉彬总是很平平地说:“我是你从小养大的,现在,我伴着你赡养你照顾你是我应该做的平常事,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呢?这并没有什么。”没有高亢的语言,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却书写着人间大孝千古名篇。
给伯父穿衣外出散心、晒太阳
前一段时间,江淮大地天降暴雪,地冻天寒,刘玉彬生怕伯父刘兴华夜间渴着、冻着,就和伯父和了铺,在伯父的脚边睡,好给伯父暖脚,夜间还起来数遍照看。刘兴华怕尿床太多不愿意多喝水,又加上不能活动,大便干燥排不出来,刘玉彬起床到医院买来开塞露,从大便处送上,又用手扣出大便,排解出大便后,刘兴华泪流满面,用不清楚的语言说:“就是亲生儿子,也不会这么照顾我孝顺我啊。”
续写一曲亲情孝义歌
刘玉彬和妻子郭玉侠与伯父的合影
《孝经·三才》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们常说,在外烧香,不如在家照顾父母。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地得以繁衍和发展,正是成千上万个像刘玉彬式的善良孝顺的人,默默地辛苦劳作着,续写着一曲又一曲的亲情孝义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