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20天两赴海安取真经 党报连抛8“问”吹响集结号
近日,安庆市委机关报——《安庆日报》罕见在头版以接近整版的篇幅推出“学海安问安庆”大型系列报道,对标海安、剑指问题。据了解,此前二十天里安庆曾两次组织大规模考察团赴江苏海安取发展真经。目前,该市已掀起“学习海安,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热潮。
20天安庆两赴海安取真经
今年7月23日,8月13日,安庆市直部门考察团、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江苏海安市重点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进行考察学习,后一次是安庆市市长陈冰冰带队,由15位安庆市领导以及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市经开区管委会主任、10个县(市)区主要负责人等参加的大规模代表团。
江苏海安是个县级市,作为地级市的安庆为何二十天里两赴前者“不耻下问”。8月13日在海安召开的座谈会上,安庆市市长陈冰冰揭开了谜底。他说,安庆有10个县(市)区、15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县区园区之多,决定了发展县域经济是安庆的必然方略。“这几年安庆的县域经济从纵向看有发展,但从横向看跟跑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而且越来越有追赶的压力。我们要学习先进,我们找到了海安作为样本。”
据了解,短短十年间,江苏海安从一个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不占优势的农业县,成功转型为江苏耀眼的工业强市,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排名中,分别列第29位、第8位,走出“崛起江苏,领头南通”的发展路径。“海安传奇”给安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和样板。
在安庆市委专题会上,安庆市委书记魏晓明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不足仍是安庆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最大矛盾。集中赴江苏海安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是破解安庆市经济发展瓶颈、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有效举措。
党报连抛8“问”吹响集结号
昨天上午,安庆市民惊奇地发现《安庆日报》罕见在头版以接近整版的篇幅推出“学海安问安庆”大型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我们为何常常“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编者按指出:“海安带给我们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干部作风、招商引资、园区经济,等等,它无一不直击我们的软肋和痛点。从安庆到海安,我们还要冲破多少个关隘?还要超越多少个弯道?痛定思痛,当一批批东去‘学海’的人马‘问道海安’,安庆已吹响再出发的集结号。”
安庆日报社副总编辑张亚锋表示,“学海安问安庆”大型系列报道总共有8篇,余下7篇将陆续在重要版面推出。系列报道从我们为何常常“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我们干部队伍为什么缺少“拼命三郎”?我们为什么难招好项目?我们的项目落地为什么那么慢?我们的人才为什么难引更难留?我们的园区经济短板在哪?我们的思想解放为什么总是“慢半拍”?我们能为城市发展做什么?等不同角度自我剖析、深挖病源以求“自知之明”,分析面临的新机遇、探讨应对良策以求“先见之明”,重燃安庆人的改革激情、再次激活敢闯敢试的基因。
目前,安庆市上下已掀起“学习海安,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热潮。8月15日下午,安庆市大观区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借鉴“海安经验”,谋划推动大观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全区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深入学习借鉴“海安经验”,切实找准差距、凝聚共识、明确措施,真正做到学人所长、为我所用。
“宿松和海安同属于县级单位,但是区位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来海安,怎么学、学什么?我一直在思索。”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宿松县委书记王华在接受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我们学习海安,根本的是要学习海安干部队伍“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精气神,海安的创新,既体现了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更有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创新发展。下一步,宿松将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在新时代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精气神,并进一步确立以项目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创新招商模式,完善产业服务和配套,加快宿松首位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望江县委书记李跃云表示,望江将在用地、金融、用工等当前突出困难方面,借鉴海安经验;在领导体制、政策制度、方向规划等方面要学习海安精准施策,要在望江整个社会形成抓发展、投身发展,人人都是发展环节,人人都是发展主力的氛围。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这一关键节点上,安庆,整装再出发。
一纸寄自江苏海安的“春消息”,在安庆1.3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引发巨大震动:短短十年间,海安从一个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不占优势的农业县,成功转型为江苏耀眼的工业强市,走出“崛起江苏,领头南通”的发展路径。“海安传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和样板。
海安在领跑,海安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海安带给我们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干部作风、招商引资、园区经济,等等,它无一不直击我们的软肋和痛点。从安庆到海安,我们还要冲破多少个关隘?还要超越多少个弯道?
痛定思痛,当一批批东去“学海”的人马“问道海安”,安庆已吹响再出发的集结号。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刊出一组介绍江苏海安如何加快发展的系列报道《学海安问安庆》,就“学海安”做出“问安庆”,其目的是,自我剖析、深挖病源以求“自知之明”,分析面临的新机遇、探讨应对良策以求“先见之明”,重燃安庆人的改革激情、再次激活敢闯敢试的基因。
安庆日报社新媒体同步报道,敬请垂注。
一问:我们为何常常“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安庆之痛:
近现代工业发源地的衰落
2003年,安庆汽车厂宣告破产,安徽第一个轿车品牌安达尔黯然离场。
安达尔之死,打碎了安庆人的整车制造梦。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庆就已经具备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雏形,为国内很多一线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零部件,但全市没有企业拥有能够整车制造的能力,整车制造一直是我们的梦想。
1991年春节,当安庆汽车厂组装的第一辆安达尔小轿车驶上安庆汽车站门前大转盘的那一刻,安庆人的整车制造梦圆了。
“我们厂曾是全市效益最好的国有企业之一,大家的干劲也很足。”在原大修厂宿舍内,几位老员工回忆着曾经的辉煌,那时候“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来发展安庆的汽车工业”的口号多么响亮,那时候满大街飞驰的安达尔出租车多么壮观,那时候的芜湖奇瑞还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
但因为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2003年6月19日,让安庆人引以为荣的安达尔生产企业正式公告依法破产。
其实,早在安达尔被市场淘汰之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线电厂、变压器厂、毛纺厂、造纸厂、染织厂、针织厂……安庆这些在全省叫得响的企业接连倒闭。在2000年千禧之际,芜湖市以257亿元的GDP总量正式超过安庆,安庆以243亿元的GDP总量降到全省第三位,此时合肥的GDP总量己逼近安庆的2倍。
知耻近乎勇,但我们仍然沉浸在安庆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发源地”的历史荣光里,安庆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机动船,还诞生了安徽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安徽最早创办的邮政局、电报局也都在这里……我们如数家珍,为之骄傲。
即便是安达尔离场的2003年,我市323.6亿元的GDP总量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就有145.9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21.2:45.1:33.7。
工业一直都是这座城市的力量所在,也是这座城市的支柱所在。
安达尔之死,给沉浸于工业先发优势的安庆人以棒击。
但这不是开始,也远远不是结束。
金融危机席卷、经济形势下行、环保要求提升……我市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迎来了一阵接一阵的寒流。
我们的经济怎么了?我们的二产怎么了?我们的企业怎么了?
在近期开展的全市经济督查指导专项行动中,市经开区企业运行专题调研报告中详细写到:燃油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生产要素成本却在升高;装备制造业市场回暖不明显,企业应花大力气止跌回升……
7月28日,在市委专题会议上,市委书记魏晓明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不足仍是安庆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最大矛盾,学习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是破解我市经济发展瓶颈、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有效举措。
我市要破解的企业难题一个个摆在眼前:利润空间缩小怎么办?生产要素成本升高怎么办?市场空间压缩怎么办?
海安答案:
唯有升级才能从根本破解难题
海安用将近20年的发展探寻出了答案:升级!
在安达尔陨落之时,海安还是刚刚提出“工业兴县”的小小县城;在此之前,海安是一个上演“百万雄鸡下江南”的标准农业县,经济发展长期在南通六县(市)中位居第六。
“我们工业基础很差,传统产业是‘一黑一白’,‘一黑’是机械加工,‘一白’是纺织。”8月10日,江苏省海安市发改委项目办副科长赵秋明介绍。
1949年建厂的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就属于这“一黑”产业,主要为内燃机生产零部件,和安庆的很多本土老厂一样,经历了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国有最后变成民营的跌宕起伏。
50多岁的梅超华1982年就进入这家当时还是国有性质的企业,企业主要为内燃机生产缸套等零部件。在改制之后,梅超华成为股东之一,也成为企业的董事长。“我记忆中最困难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两三年我们企业一分钱赚不到,零利润。”梅超华说,好不容易熬过金融危机之后,国家提高了排放标准,年产150万件的单缸曲轴被市场瞬间淘汰。
“企业前前后后上了十多条新的生产线,多缸产品实现量产。”梅超华说,但很快国五国六新排放标准又接踵而至。2014年,政府贴息8000万元,企业新上了高端生产线设备。8月11日,在厂房车间里,梅超华感慨地说:“现在生产的四缸曲轴完全可以满足国六标准。任何企业的产品始终要围绕市场要求来升级,不升级只有死路一条。”为了更好的升级,梅超华的企业还和江苏大学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研究室,现有的700多名员工中有340名研究人员和高级技工,用技术和科研时时打磨工艺提升,为再次升级积蓄力量。
栉风沐雨,玉汝于成。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零利润升级到如今总资产4.7亿元、产品在国内内燃机动力曲轴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并出口世界各地。
还有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它作为“一白”的代表,从改制后的小小棉纺厂一步步升级成为海安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它从传统的垃圾处理设备生产企业升级为环保新能源上市公司。
江苏江海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从小小的乡镇企业升级成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其品牌产品还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最具影响力品牌”。
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它从濒临倒闭的校办厂一步步成为在全国动车高铁玻璃市场占有率超过90%、拥有大飞机鸟撞实验室的高新技术企业。
……
这样的升级在海安俯拾即是,这样的升级给海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刊文《破解江苏省海安工业57个月高位增长之谜》中写到:从1998年7月起到现在,该县工业经济已经连续57个月保持15%以上的增幅,其中去年增幅超过20%,这样的持续高位增长不仅在苏中地区领先,在全省也不多见,因而被一些经济界人士称为“海安现象”。
2005年5月26日,人民网一篇名为《魅力海安实力海安和谐海安》的报道中写到:海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统型到外向型经济,海安工业经济发展已实现连续三年多保持40%的高位增长。
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全国工业百强县中,海安都榜上有名,分别列第29位、第8位、第30位。2017年海安GDP总量868.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12.45亿元,常住人口人均GDP为100295元。
“发展县域经济是安庆的必然方略,这几年安庆的县域经济从纵向看有发展,但从横向看跟跑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而且越来越有追赶的压力。我们要学习先进,我们找到了海安作为样本,我们也就有了本次的海安之行。”8月13日,市长陈冰冰说。7月23日、8月13日,市直部门代表团和市党政代表团两赴海安,试图在海安寻找到促进我们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真经”。
安庆反思:
如何聚智聚力高质量升级?
从8月10日到8月14日,记者在海安走企业、进园区、访部门,一遍一遍追问:在升级中政府职能部门到底该做些什么?
“2012年为了扶持企业,政府搭建了这个科技创新的平台,没有想到盈利,就是想打通科研最后一公里,拉动企业升级。”8月11日,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基地里,科创园综合科科长许俊介绍,科创园陆续和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达成合作,成立五家研究院致力科研创新。
机器人本体、蜘蛛人清洁机器人、服务型引导机器人、儿童陪伴型机器人、机器人伺服电机、机械臂夹具、机器人控制系统、包装产线……依托科创园,46家机器人制造企业分别主打43款机器人产品。许俊介绍:“这些产品中大部分都是在充分了解我市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的,首要目的就是服务企业。”也正因为此,产品也第一时间送往海安各大企业的生产一线。截至2017年底,海安已有68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并建成省级智能车间2家,市级4家,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2006年,海安启动建设中国东部家具产业基地,以此为平台逐渐形成集设计、生产、销售、物流为一体的家具产业链。
2012年,海安启动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园,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现代综合内陆港、区域物流枢纽、货物中转集散基地、信息金融服务中心。
……
这是扶持!
融资难是我市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但海安有破难之策,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介绍,海安引入了20余家的金融机构,能够支撑起一千多亿的贷款余额,而且保证了四分之一以上用于制造业,同时充分运用好担保杠杆和中国投融资担保公司合作。
“目前环保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我们印染行业,不少已经关门停产了,但在海安没有压力。”海安启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熊友根介绍,印染园区作为特色园区之一,共聚集了印染产业的23家企业,政府在做好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还引进上市公司——富春环保,专业处理印染园区的污水、废气,保障园区生产不受环保压力影响。
“当前用工难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用工不难。”亚太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园区为我们做了周到的考虑,园区内就有一家订单式专门培养技工的本科职业技术学校。”以这家院校为龙头,海安还有一个完整的职教体系,保障用工。
……
这是配套!
“我们每年必须投入产值的3%至4%进行技改,这是强制规定,必须执行。”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超华说,去年企业产值达到2.6亿元,也就意味着今年至少要投入780万元到技改中。而这条强制规定早在2010年前就在海安执行了。
“我们机器人产学研项目,政府要求每年必须要有500万元资金到高校的账户上。”许俊介绍,每一家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都有资金额度的规定,达不到投入额度的产学研项目政府不予认定。
“我们还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从用电、用水、用能、用地等实施差异化政策,优质企业会享受到更多奖励。”海安市国土局局长苏建华说。
……
这是行政手段!
5天时间,记者不足以寻找到全部的答案,更多的答案应在我市学习海安的热潮中去寻找,应在我市机关干部走进企业服务发展的实践中去寻找!
二问: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为什么缺少“拼命三郎”?
十多年前,南通市的“边远县”海安还是个标准的农业县,长期顶着“小六子”的帽子,县领导“低着头”去市里开会。
而现在,海安在南通市九个县(市、区)中成功逆袭,经济社会综合考核连续6年蝉联南通市第一。
十年翻天覆地,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海安赶超跨越?
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给出的答案是:干部!他说,海安干部身上“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精气神已经成为海安的核心竞争力。
8月13日,在一天的考察时间里,海安干部身上拼、抢、夺的“精气神”触动着我市党政代表团每位成员的神经,震撼、钦佩、赞叹在他们心中翻腾。
随之而来的还有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缺少这样的‘拼命三郎’?”
看看海安,干部有多“拼”?
——想发展、要发展;抓落实、快落实;争一流、创一流
人人走路带风,精神抖擞,干劲十足。这是记者对海安干部的第一印象。
而在海安采访期间,每一天,每到一处,每听到一个故事,一个海安干部“拼”的群体画像就越来越清晰——
每个月,满载海安市所有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两辆大巴车都要在城里“跑一次”,到每一个在建的项目现场。“月月看、户户到”项目巡查制度已经在海安施行了4年,一月一次,风雨无阻;
为帮一家企业解决短期融资难题,海安市滨海区管委会干部拿出自家房产到银行抵押,迅速解决了贷款问题,使该企业得以正常生产经营;
为了抢一个台资项目,一位海安招商员跟踪了4年,坚持每周给客商发送信息。
海安市史志工委编纂的《海安年鉴》(2017)成为全国第一部入选“中国精品年鉴”的县级综合年鉴。就是这样一个只有12人的小单位,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两个招商项目。
……
这是一支有拼劲、有韧劲、有闯劲的战斗队伍。
在海安,干部是“全能型”人才。统计局的干部可以去征地拆迁,地震局的干部可以去抓产业发展;干部到了企业能把企业做上市,进了物流园区能把园区打造成全国领先……“招商引资、征地拆迁、服务企业样样都能干,只恨自己时间不够用。”海安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陈闽安说。
“办事效率非常高。”上海圣德曼铸造海安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迎新说,公司2014年落户海安时,海安成立了20多人的服务队伍,让原本18个月的建设期变成了8个月竣工投产。海安的高效服务,让企业决定在海安实施二三期项目,今年内二期项目就将建成。
这样的“二期现象”在海安还有很多。干部主动、真心服务企业,让企业愿意在海安扩大生产、扎根下去。
“有问题打个电话,没事的话挂完电话就往这儿赶;有事的话,周六周日加班也会来。”采访中,说起海安干部的“店小二”精神,海安的企业负责人都赞不绝口,这样的贴心服务让他们感到“放心”、“踏实”。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海安市发改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到一个企业打错的电话,没有简单地说“您打错了”,而是热情地介绍起海安的发展环境、投资政策,并迅速向上级报告情况。掌握信息后,市政府相关领导直奔江阴。现在,这个投资30亿元的项目在海安落地生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海安干部的“拼”,是“拼”在实处。
有这样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海安市领导外出招商242人次、区镇主要负责人外出招商1021人次、区镇分管负责人外出招商893人次,每日在外招商人数动态保持160人以上。与此相对应的,上半年,海安市新签约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28个,注册项目68个。
干部的“拼”,拼出了海安浓厚的发展氛围!平均每天都有一批海安的县领导、区镇干部、企业家、招商人员到全国各地学习取经、招商推介、洽谈合作;每天都有一家企业在海安开工建设;每天都有一个新的项目在海安落地……
对比海安,安庆如何?
——按部就班的多,敢闯敢拼的少;求稳怕变的多,敢于担当的少
“制约安庆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在人。”曾经在安庆任职的一位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安庆有些干部不得力、不出力,一些工作精准度、精细化不够,没有见到很好的效果。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的干部在文明创建、森林防火、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多场大仗、硬仗中锻炼了能力、改进了作风、干出了成就,但是在抓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安庆最近几年发展挺好的。”“别人有着我们不能比的区位优势,发展基础也好。”在采访中,这样的话语屡见不鲜。言语中显现的是“小成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见贤思齐、奋起直追的意识不足,不为发展找出路,只为落后找理由。
“海安的干部是人人参与经济发展,大家主动要招商,我们呢?你不给哪个部门分配招商任务,那这个部门高兴死了。”在海安考察时,迎江区区长章洪海说。
“也忙得很啊!但是怎么忙也忙不到点子上,瞎忙!”太湖县委书记程志翔告诉记者,很多干部思想不紧绷、能力跟不上,干不到实处。
“很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因为怕担责,反复请示上级,工作效率低下。”一位市直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有些“请示”完全是没有必要。
“做事拖拖拉拉、疲疲沓沓。”市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曾经向记者直言不讳地说,“光打雷不下雨”,“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两年前就应该享受到的外贸出口政策,为何资金迟迟下不来?项目签约是需要200亩地,结果项目落地了才被告知只有50亩地?企业因环保问题停产整改,为何还要对之前已经通过的安评和消评反复评审……
今年7月份开始,全市开展“四督四保”“四送一服”经济发展督查专项行动,在企业反映的诉求中,暴露出了有些干部服务企业意识不强、解决问题方法不多、帮扶企业作风不实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轻则造成项目建设缓慢,重则造成企业利益受损、招商项目无法落地,延误发展机遇。
“按部就班地完成本职工作,与己无关的事不大过问,没有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合力和氛围。”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韦文明在分析我市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时说,安庆干部争先进位的意识没有海安强,不求进只求稳。
事都是人干出来的。当前的安庆,还是求稳的人多,争先的人少,没有创造,没有突破,那么,安庆重振雄风的梦想要何时才能实现?
对标海安,安庆怎么办?
——创新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海安的干部中为何有那么多“拼命三郎”?
我们在他们的考核机制里,找到了答案。
经过多年摸索,海安建立了“成绩单+综合评定”的实绩考评机制,分层级“差别化”鉴定干部实绩。
对乡镇领导班子,海安将重点工作划分为党的建设、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科技人才等12个单项杯,开展百分制责任书考核和金、银、铜单项杯竞赛活动。
“干得不好,要把杯交出去,都是分管负责人上台完成交杯,有压力,下个月肯定要拼了呀!”海安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昕说,通过创先争优,‘保二争一’成为全区机关党员干部流淌在血液中的价值追求。
除了激励各乡镇比学赶超,对于单项杯、综合杯考核第4名以后的干部不得提拔,单项工作连续两年居于倒数两名的单位,其主要领导必须调整。正向激励和反向惩罚相结合,几年下来,“见奖杯就夺”在海安蔚然成风。
而对于机关部门和干部,海安围绕年初一张“责任状”、年中一张“推进表”、年末一张“成绩单”,全面建立以“成绩单考核+综合考评”为主要形式的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加强领导班子和成员动态考察管理,把“成绩单”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评优的主要依据。
这种量化的考核,让干好干坏一目了然。2017年,海安市直部门中,得分最高的180分,最低的90分。“你的考核指标超额完成了,整个单位所有同事的年终绩效都能受益。”海安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陈杰说。在海安,绩效考核一分220块钱,那么得到180分的单位平均每人就能得到39600块钱。到了单位内部,再按照每个个人的成绩单对奖金进行重新分配,第一名的干部和其他人比奖金就会多。这样,“见第一就夺”就成了海安干部共识。
“谈优谈差”是海安的又一项制度创新,运用年度考核结果,对考核排名靠前或增幅较大的“谈优”,对考核排名滞后或降幅较大的“谈差”。“成绩单式的考核,突出干货,实打实,硬碰硬。”海安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锦璜说,今年以来共约谈129人次,其中谈差46人次。5年来,全市共约谈596人次,其中谈差193人次。
而海安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机制,也发挥了推动中心工作的导向性作用。几年来,海安提拔的副科级干部中,有60%是来自招商引资一线的招商员。
“海安运用一份比较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安庆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韦文明说,这是我们此次考察要取的“真经”。
据了解,我市在学习“海安经验”的基础上,已经着手对我们的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做进一步的修改,重点突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完成情况,突出我们在全省的争先进位,突出严格奖惩。同时,我市将进一步探索研究干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管理考核办法,从而促进全市广大干部积极勇于争先、勇于担当勇于作为,全力以赴在推动安庆经济发展中做贡献。
海安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干部作风是最宝贵的生产力,严格考核才能落实责任激发动力。
今日的安庆,需要每个干部都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状态,从现在开始,一刻也不要拖、一时也不要等,携起手来一起干,以每个人的拼劲、干劲、闯劲、韧劲汇聚起推动安庆赶超跨越、重振雄风的强大力量!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编辑:毛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