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池州市档案局(馆)党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结合档案馆工作实际,扎实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一是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推进市级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池州市档案馆筹措专项经费购置扫描仪1台、电脑2台、复印机1台及档案管理软件1套,初步建成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启动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扫描580卷,录入案卷及卷内目录9万余条,少数珍贵档案实现了全文浏览,档案查询的速度和效率大为提高。池州市档案信息网已于2004年建成开通,为数字化信息发布搭建了平台。同时,2014年度市政府将启动电子政务建设二期工程,该局及时与市信息办对接,将市电子文件中心项目纳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依托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和硬件设备,对市直各单位电子政务平台2008-2014年需长期保存的电子档案、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实行规范采集、集中管理,做到数据标准、安全保密、资源共享、高效利用。
二是优化档案馆藏,奠定馆藏数字化基础。文书档案多,专业档案少,利用率高的档案进馆率不高,馆藏结构单一的现象,给数字化加工带来很大影响。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三管齐下”,促进馆藏结构日趋合理,质量不断优化。首先做到正常接收档案进馆,把达到规定进馆期限的、档案馆接收范围内的、接收名册中的所有档案按时接收进馆,做到应收尽收。其次整合专业档案进馆。依据《安徽省专业档案名录》将林改档案、二轮土地承包档案、农保档案、低保档案、养老保险档案、婚姻登记档案等民生档案和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活动等专业档案接收进馆。第三征集特色档案进馆。把那些具有国家价值、地方价值、社会价值的历史档案、地方特色文化档案、名人档案、谱牒档案等征集进馆,提升馆藏品质。
三是增智引智,为馆藏数字化提供支撑。数字化工作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结合本馆实际,该馆从两方面着手加快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方面是借外力,积极招录、聘用专业人才,从事数字化加工、系统维护、数据库建设与运行等;另一方面是深挖潜力,加大现有档案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池州市档案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