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果”生金

15.06.2015  13:14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6月15日讯     (来源:承德日报)早在1989年,围场县委、县政府就开始连续实施两个《生态农业建设十年规划纲要》,将发展林果产业作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培育,全力实施“十乡百村绿色增收计划”,重点打造一批林果产业专业乡、专业村。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乡就选择把自然条件适宜、地利条件较好的巴头沟村作为林果产业发展专业村重点培育,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变‘多种粮’为‘广栽树’。”张家湾乡党委书记毕成果介绍说。
      提到巴头沟的变迁,还源于一个人。曾经当过国营林场技术员的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彭忠第一个看到了林果产业发展的前景。
      上世纪80年代末,彭忠辞职回村,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占地20亩的果园。
      “没想到效益特别好。”彭忠说。四年后,他的果树进入盛果期,亩收益达到了800多元。这些钱,在90年代初的偏僻山村引起的轰动不亚于现在的彩票“中大奖”。
      看到希望的村民们纷纷“弃粮从果”,开始跟着彭忠栽起了果树。
      2001年,是巴头沟果树大发展的一年。随着国家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该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当年就完成果树栽植4000多亩。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全村98%的农户都栽植了果树,果树面积达到12100亩,年人均收入更是突破了万元。
      为了把产业做大做强,彭忠聚集曾有种植果树经验及有发展果产业愿望的90余名农民,成立了巴头沟御香果品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科技培训、统一品种引进、统一施用化肥、统一喷洒农药、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包装销售”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本小打小闹“自给自足”的格局,促使果品销往内蒙古、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地区,拓宽了销售渠道。
      社员张国锋高兴地说:“有了合作社经营,避免了果农‘单一作战’的风险,果品成了大产业,‘果蛋蛋’变成了‘金蛋蛋’。”
      为保证果品质量和品质,合作社还利用农闲时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果品行家里手,对社员进行种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培训与交流,大力培养技术能手。目前全村已有120多人获得果树修剪从业资格证书,如今组组都有土专家、户户都有明白人。
      在全村发展果产业的同时,彭忠带领村民跨省修了条出村路,解决了果品卖难问题。同时采取“林果兼作”、“林木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果树之间的空闲区域,积极发展林苗、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现已发展苗木近3000亩,桔梗、党参等果药间作300亩,果树、油葵间作600亩,林下养殖柴鸡2000只。
      看着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种满“金果树”,让周围的老百姓羡慕不已。围场也因势利导,在全县推广巴头沟的经验。
      “我们希望培育出更多的‘巴头沟’。”围场县委常委、副县长、农工委书记张志民介绍说:“借着全市百万亩经济林建设的有利契机,今年全县将重点打造七大产业基地、10个万亩示范工程和15个千亩精品工程,推动全县林业经济产业提档升级,让更多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