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中向好看开局
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持续显现,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十三五”开局之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于全国、位次靠前,这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有力地表明,在错综复杂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全省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势头不断巩固。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4647.3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6.2%,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今年前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31亿元,增长8.4%,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开局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很多指标运行态势好于预期。”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赵金宝说,这种向好走势进一步提振了各方面信心,稳定和改善了市场预期,为全年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看运行
——找准下行点,盯紧受困点,主攻增长点,稳实体,扩投入,强保障,精准施策,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总投资超过700亿元的商合杭高铁掀起建设热潮,超过800亿元的引江济淮试验段建设工地上工程车辆往来穿梭,超过400亿元的京东方10.5代液晶面板显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塔吊林立……初夏时节,全省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找准下行点,盯紧受困点,主攻增长点”,持续加码发力、蓄能增势,打出稳增长的组合拳,奋力夯实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
投资在稳增长中具有关键作用。我省坚持扩大有效投入,全面实施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制度,不断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年计划开工建设16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同时,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计划,加快推进100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全年完成投资6000亿元以上。随着重点项目陆续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一季度投资增长11.4%,比前两个月提高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好于11%的预期目标。全省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102.8亿元,同比增长11.1%。越来越多投资进入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实体经济运行的突出瓶颈。一季度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799.4亿元,增长16.3%,增幅比去年同期增速快1.2个百分点。与今年初相比,贷款余额增加了1310.4亿元,同比多增加350亿元。这表明,我省在畅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上取得了积极成效,这得益于我省在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出台的一系列真招实措。
在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上,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1亿元充实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4321”政银担合作新模式:针对省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单户2000万元以下的融资性担保业务,一旦发生企业还不上贷款的代偿情况,各市县政策担保机构承担40%,省信用担保集团再担保承担30%,合作银行承担20%,所在地方政府财政分担10%。截至3月末,全省通过这一新模式发放贷款408.32亿元,服务企业8481户,户均贷款额481.5万元。同时,成立了总规模6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满足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产业的融资需求。针对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现状,连续2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设立续贷过桥资金,支持产品有销路、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截至3月底,全省累计发放续贷过桥资金86亿元,有力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支持,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1月至4月,中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148.3亿元,增长12.2%,增加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6.3%提高到66.5%。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330亿元,增长11.1%,增加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8.1%提高到72.1%。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剧,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难题。从今年1月起,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全省月度、季度经济运行研判调度制度”,强化落实省政府负责同志联系市、联系重大项目、联系精准帮扶省属企业的“三联系”制度,引导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帮扶解决企业和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难题,特别是在建设资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财政沉淀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强化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一季度,全省财政支出增长23%,增幅居中部第2位、全国第9位。通过及时拨付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力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
看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发挥效应,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新增长动力迸发
“我们积极落实化解过剩产能的部署,采取关闭部分资源枯竭、开采成本高的矿井,压缩扭亏无望矿井工程投入等一系列举措,一季度煤炭主业实现扭亏为盈。 ”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孔祥喜介绍,一季度,该集团销售商品煤816万吨,同比减少239万吨,实现利润3000万元,走出了减量增效的新路子。
“公司正在努力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大潮,加大光伏逆变设备的创新发展步伐,培育储能业务等新增长点,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说,今年以来,太阳能光伏市场强劲增长,该公司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一季度营收超过13亿元,同比增长近87%,净利润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5%。
传统动能加快改造升级,新动能加快培育成长,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1月至4月,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部分传统优势产业增长贡献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扩大的积极态势。前4月,规上工业中,家电、建材、汽车、电子信息、化工五个行业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47.3%、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53.2亿元,增加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6.4%提高到38.8%。
这充分表明,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部署逐步发挥效应,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我省正在走出培育增长新动力、打造增长新引擎的新路子。
今年以来,我省加快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推动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马钢集团4户企业主动减量,努力脱困发展、转型升级。淮北矿业集团今年陆续退出330多万吨生产能力,一季度销售商品煤665万吨,同比下降114万吨。皖北煤电集团在本土矿井减量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外购外销的煤炭物流产业,一季度同比减亏1.8亿元。马钢集团一季度销售钢材412万吨,同比减少13万吨,3月份当月实现盈利。
通过支持新市民住房消费,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加强商品房供应管理,我省各地正在有序消化房地产库存。一季度,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1468.4万平方米,增长25%,其中住宅增长28%。 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644.6万平方米,比2月末减少87.8万平方米。随着库存去化提速,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一季度达到915.6亿元,增长8.7%,比前2月加快4.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升。
今年初,省政府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30条政策,推出一系列降成本的“大招”。通过在完善帮扶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强化担保增信功能、降低税费负担、降低成本、加强金融服务、引导开拓市场、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等8个方面提出缓、减、免、抵等一揽子扶持措施,为企业减轻各类税负800亿元以上。一季度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降低企业成本的行动逐步奏效。
持续推进调转促“十大工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4个百分点,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7%提高到41.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5%,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1个百分点,产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0.7%提高到22.6%;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795.9亿元,增长14.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带来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8.1%,创两年来新高,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企业盈利状况改善,推动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当季全省财政收入1145亿元,增长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4.5亿元,增长10.9%,增幅同比分别提高3.4个和4.5个百分点。
看预期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创新创业继续升温,改革和创新协同联动,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加速累积,市场信心受到提振
应流集团原本只是一家山区铸造小企业,多年来,坚持瞄准行业发展前沿,持续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已经发展成为核电、航空等高端装备领域的重要配套企业。如今,该集团奋力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干劲更强。在核能新材料领域自主研发制造中子吸收板、实现替代进口之后,又将目标锁定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温合金部件产业化上。 “随着国家低空领域逐步开放,通用航空市场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发展机会巨大。 ”该集团董事长杜应流信心满满。
在较为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改善市场预期、提升企业信心,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重要着力点。我省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顶住下行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在率先建立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在压缩投资核准事项的基础上,建立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规范前置审批,推进协同放权,实行限时办结,提高项目审批监管效率。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积极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住所条件管制,开展简易注销,实现企业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继续升温。市场主体数量连续保持大幅增长:一季度全省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1.3万户,增长27.1%,其中新注册企业3.7万户,增长43.5%。
像应流集团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民营工业企业鼓起了抢占行业潮头、争当“单打冠军”的信心,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新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季度全省获授权发明专利4927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1.4倍,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异军突起,迅速成长:埃夫特机器人公司首季产值同比增长87%,国轩高科新增生产线投产后,主营收入增长3.6倍、新增利润2.44亿元。
改革和创新的协同联动,创新和创业的活力涌动,对市场主体改善预期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带动效应。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的发挥,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得到提振。
一季度,主要工业产品价格指数明显回升,市场主体补库存意愿增强,企业生产有所扩张。从2月份开始,全省PPI连续3个月环比持续上涨、同比跌幅收窄,其中3月份和4月份环比均上涨0.7%,增幅为近5年最高值。 4月份,全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高于荣枯线,继续运行于扩张区间。其中,生产指数为51.1%,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新订单指数为51.5%,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延续扩张态势;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环比回落1.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放慢,市场活跃度上升;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3%,环比回落1.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继续下降。
与此同时,前4月,全省全社会用电555.2亿千瓦时,增长7.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357.1亿千瓦时,增长4.2%,增幅提高2.2个百分点。一系列先行指标表明,随着市场预期向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正在累积,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势头有望进一步持续。
看民生
——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改善,消费升级趋势正在加快,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今年初,蚌埠市喜迎门保障房安置小区投入使用,75岁的汤彩文老两口搬进一套95平方米的新居。老两口大半辈子都住在城中村的低矮小平房内,如今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他们经常会发自内心感慨:“现在的条件没话说。 ”喜迎门小区是蚌埠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安置小区之一,可以安置1万多户居民。汤彩文老人的子女们也被安置到这里,这更让两位老人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安度晚年。
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收支压力更突出,但该给老百姓办的事一件不能少,这是掷地有声的承诺。一季度,全省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1189亿元,占比达83.1%。
住上好房子,是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提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介绍,今年一季度,全省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03万套,基本建成2.34万套,棚改货币化安置1.21万户。今年新启动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已经有涉及17万户居民的564个小区改造任务付诸实施。这一系列举措,已经或正在改善数十万户市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下,保障就业任务更加突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介绍,今年一季度就业形势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新增城镇就业15.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5.83%,比去年同期提高0.45个百分点。全省监测的200家人力资源市场显示,一季度入场企业24757家,用工需求71.02万人,劳动者求职人数59.17万人,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全省产业园区企业用工规模持续扩大,一季度末,全省监测的28个经济开发区缺工超过1.9万人。受就业市场需求扩张的支撑,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省监测的160个行政村人员外出情况显示,3月末外出就业人数超过14.9万人,好于往年同期。
工作更有保障,收入就能持续增长。一季度,居民收入总体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其中,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0元,增长8.7%,增幅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元,增长9.5%,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
收入涨了,消费意愿自然会升温。前4月,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31.8亿元,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消费增长双双提速,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类增长9.7%,居住类增长17.6%,交通电器设备类增长9%,显示出消费升级趋势正在加快。居民获得感的持续增强,根源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出新的增长空间。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在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