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区教师成长的幸福满当当

12.09.2016  12:37

只要大家坐姿端正,人人都能得到一颗‘冲关豆’”……9月6日,安庆市迎江区绿地实验学校106班内,班主任张霞选择用奖励豌豆的方式引导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新交流的教师,张霞对新学期的一切都充满了期待。新环境、新同事、新机制、新特色,这让她感到有使不完的劲。

张霞的新动力来自于迎江区教育软实力的整体提升,更是该区近几年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带来的教育裂变。

什么才是教育的软实力?迎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先为认为,归根结底,师资才是教育的软实力,包括教师的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管理水平,学校文化的积淀与发展等等。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年来,迎江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多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改善教师待遇,有效激活了教师队伍“一池春水”,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争当“四有”,教师有了高位方向杆

做什么样的教师?向什么样的教师学习?迎江区的一贯做法是:将“四有”标准化为具体的人和事,从身边的先进典型学起,以鲜活的榜样引领全区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早在2011年,迎江区教育局就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迎江区长风柘林小学教师夫妇张茂祥、何秀云同志先进模范事迹的活动,并号召全区学校积极开展“感悟身边事、学习身边人”主题教育活动。

2013年文明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迎江区更是连续推出多次师德巡讲活动,多次开展“我最喜欢的教师”和“寻找身边最美教师”等网络评选活动。三年多来,通过教师节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近500人次,举办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含道德讲堂)50余场,教师受教育面达100%。

特别是区教育局带头邀请20多名一线优秀教师到机关开设道德讲堂,讲述先进事迹,不仅掀起了全系统新一轮讲堂热,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教师得到肯定和关注。今年60岁的长风乡将军小学党员老教师方世华就在6月份成为局机关的座上宾。

在题为《平凡中的坚守,坚守中的平凡——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的宣讲报告中,方世华结合生动案例讲述了自己从士兵、测风员、气象站站长及教师一路走来的工作经历,不仅得到局机关全体人员的高度认可,也因此获评成为2016年安庆市“最美教师”。

另一方面,迎江区还加强警示教育,狠抓规范办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设立了家长举报电话、家长反馈信箱、校长信箱,并聘请学生家长担任行风监督员,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对任何教师的任何违规办学行为绝不手软、整治到底。

为此今年该区积极开展治理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利用开学前一周的校本培训认真学习“两个规定、两个办法”即《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同时还开展了以“廉乃品之基、洁为德所望”为主题的教师师德师风大讨论。

这些通过正反两个渠道的教育引导,让迎江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师德典型教师,他们不仅在工作中积极争当“四有”教师,也在其他岗位上创先争优、敢于担当。

在今年暑期的防汛及救灾中,迎江区有90%以上的教师积极参与到一线抗洪或安置点服务工作中,从局领导到校长,从主任到教师,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大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如53岁连续奔赴一线抗洪的华三小副校长韩卫民、爱人已经怀孕五个月但依然坚守在安置点岗位的华二小校长助理夏伟、崴伤脚踝但依然坚持服务群众的依泽小学女教师檀文莉……

这些看似普通的感人事迹也因此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受灾群众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再一次彰显了迎江教师的良好形象。今年教师节期间,迎江区还将再次组织一次师德宣讲团,重点宣传包括防汛抗洪在内的一批优秀教师,传递更多更浓的教育正能量。

常态交流,教师有了无限洪荒力

今年暑期,随着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傅园慧“洪荒之力”说法的提出,这一新词一瞬间成为网络流行语。在老师们看来,“洪荒之力”可以理解为满满的动力或旺盛的精力。

而从迎江区这些年的校长教师交流来看,几乎每一名教师都在新的环境爆发出“洪荒之力”——“有动力有激情、争着做抢着干”成为该区教师交流后的生动写照。

作为安庆市最早尝试校长教师交流的县区,自2006年以来,随着《迎江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师区内流动管理暂行办法》、《迎江区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和逐年完善,上挂下联、城乡结盟、新聘用教师到农村任教、校际间干部交流、技能学科“走教”、“巡回指教”等交流方式日臻成熟,迎江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区域特色的交流经验做法,每年的交流工作以“微改革”的方式稳步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迎江区共计59名校长进行了城乡学校间交互任职,473名教师参加了“上挂下联”支教、农村教师选调、区内或乡内流动,每年流动人数占教师总数12%以上。同时,该区还启动了以教师全员聘用制、骨干教师走教制、教师岗位职称局管制为重点的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在东部新城学校试水教师全员聘用制,在艺体学科试行骨干教师走教制,在教育集团试行岗位职称统管制等改革。随着今年迎江区首批四个教育集团的成立,各个教育集团内部的流动也成为进一步破解城乡师资短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有力助推。

全新的管理模式、全新的工作节奏、全新的成长定位,不断激发着每所学校新交流教师的工作热情。

以前是校长推着老师做事,现在是老师们推着校长要事做”、“‘校长,我有一个建议’、“‘校长,我有个想法’这是我每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9月6日,从健康路小学交流到绿地实验学校已经3年的副校长孙朋讲述着自己的感受。她还形象地将交流前的自己比作“在水缸中的金鱼,舒适却容易产生倦怠感”,现在则每天都有崭新的教育梦想。

在东部新城的另一所学校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随着生源的增加,主动要求到该校区交流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连续两次通过考核合格留用的原新洲中心学校教师刘春介绍说,大家的敬业态度有目共睹,不少教师中午放弃休息时间批改作业、钻研教材的教师大有人在。临近退休的六年级班主任余永清更是激动地表示,他教书近四十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

作为交流的见证者之一,华中路第一小学办公室主任黄小卉在迎江区2006年开始的教师上挂下联和2013年的全区大面积校长、教师交流中,都有幸参与其中。一开始对交流抱有抵触的她如今成了华一小的核心骨干,大到学校年度计划的起草,小到每周工作安排的发布,她都事无巨细参与其中。“两次交流的经历不仅让我消除了工作中的倦怠,更激发了我在每一个新环境努力工作的热情,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黄小卉在参加全市校长、教师交流推进会发言时如是说。

多元培训,教师有了成长新期待

在迎江区,无论是新教师岗前培训还是暑期系列培训,亦或是经费使用、卫生防疫、校园安保、宣传写作、责任督学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已成为教师们实实在在的成长福利。

迎江区的教师培训不差钱”。据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江兴玲介绍,每年区政府均按照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的标准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不低于5%的标准,在教育预算中专项安排师培训经费,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如何用足用好这笔钱?迎江区在实践中给出的答案是:培训的形式要新,内容要实,层次要明,效果要好。

“培训年年有,年年不一样“。这是大多数迎江教师的认识。教育局党委委员、纪检组长琚翠兰为此形象地将迎江区的培训分成“定向菜单式”、“福利疗养式”、“自由创新式”、 “合作共享式”四类培训,其中又以每年暑期的系列培训最为老师们所期待。

从2012年、2013年暑期开始,该区分别选择到潜山县天柱山和岳西县明堂山开展培训;2014年则选择到苏州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开展培训;2015年则推出五个系列不同口味的“培训套餐”,既有走出去的培训,也有请进来的培训;2016年更是在以往暑期培训基础上推出7个不同种类的自选式培训套餐,既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想参加什么培训就能参加什么培训……这些培训地点虽然不同,但“边学习边休闲、边休闲边成长”的培训模式却大受老师们欢迎。

据了解,每一种“套餐”都是精心烹饪,充分考虑了“就餐者”的“饮食需求”——虽然培训在暑期进行,但每年早在四月份区教育局就开始研究谋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地点以及邀请专家,同时还为每场培训制作图文并茂的专题学员手册,力求以最好的服务为暑期培训提供各类保障。

此外,对老师们来说,每次培训还有一些小惊喜,比如购买不同种类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专著等用于自主研修,成为培训“套餐”之外的一点配套“小餐”,要求每名学校在培训后积极撰写培训心得并在迎江教育网择优发布,表现优秀或者积极参与互动的学员将获评最佳学员。

上海之行的研修学习让我们重新回到了课堂,重新找回了做学生的感觉。”在今年暑期长风初级中学教师张宏撰写的题为《研学路上,且思且行》的心得中,他感慨地写道:“这种奖励性、福利性培训,对教师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认可。培训组织之有序,培训经费投入之大,培训内容之精准,不得不令人佩服和感谢。

对新进教师的岗位培训也成为迎江区的每年秋季的一出特色风景,这些培训一定程度上助推新教师踏上了成长“快车道”。在2015年成为迎江区新教师的长风中心学校美术教师秦旋至今仍对当日的培训记忆犹新——“既有市、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和学校校长的现身说法,还有区教育局领导的现场鼓励,这让我的心灵多次受到触动,可以说成为一年来努力工作的原动力。”秦旋表示。

名优引领,教师有了发展新目标

从2011年建立“三名工作室”以来,越来越多的迎江一线教师成为名优骨干教师,越来越多的普通教师在名师引领下抱团发展。

据教育局人事科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材料审核+业务考评”“1+1”模式 的“三名评选”,目前迎江区共评出三届共计210名“三名人员”。

为鼓励“三名”教师队伍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增强其“名师”幸福感和荣誉感,区教育对其工作室给予专项工作补助经费,由所在学校管理,其中名校长工作室每年10000元,名教师工作室每年2000元,名班主任工作室每年3000元,这些资金由“三名”人员自主申请支配使用。

同时,区教育局每年还会对“三名人员”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主要依据其工作室自身建设、培训和指导教师方面的主要业绩以及在学校管理或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等。学年度考核为合格以上者,保留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不合格者取消称号和奖励;三年任期满考核优秀者可续聘,合格者可续评,不合格者三年内不予参评。

根据规定,除去自觉进修、阅读教育教学专著,撰写万字学习笔记、以及通过工作室网页、开展网上博客、专题讲座等方式外,名校长至少要帮扶一所学习学校,培养一名年轻的后备校长;名教师每年在学校及以上范围进行一次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或讲座;名班主任每年要进行一次校级以上的名班主任典型经验交流等。

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名师都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引领更多教师发展。而随着2015年“名师工作室”升级到“名师工作坊”,更多的引领从校内扩展到校外,甚至从区内扩展到区外、市外。

双莲寺小学名师胡静介绍说,她的工作坊不仅包括迎江区的教师,还包括太湖县、潜山县的教师;不仅工作坊有自身的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包括每一名成员也都拟定了个人的发展规划。

打开该工作坊专门开设的团队博客“岁月静无言”,你会发现,每个方案规划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9月开设工作坊新浪博客,10月力争参加观摩南京‘现代与经典’数学活动、11月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主题为《基于‘预学’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而“以阅读学习为基础、以专题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共同提高为目的”更是作为该工作坊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成立工作坊以来,胡静工作坊已主动开展教学教研活动20多次,仅跨区教研就达6次之多。

更多的名师效应还体现在对年轻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帮带上。在人民路小学,名师马晓敏几乎每年秋季都会对分配到人小碧桂园校区的新进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和考核。2015年分配到该小区的年轻教师汪和松说,身边年长一些的同事都很羡慕自己,因为像这样刚入门就得到名师手把手指导的机会很难得,可以称之为加速成长的“催化剂”。

而在长风中心学校,每年邀请区级名师到校为新进教师上示范课甚至成了一种惯例,几乎每年都有新进教师在得到名师指导后有了质的转变,甚至仅仅任教一年就取得省级一等奖。对此该校总务处主任、语文教研员盛景山表示,很多从长风走出去的青年老师都成了骨干名师,从这一点上说,长风就是迎江区制造名师的梦工厂!

全面关怀,教师有了暖暖幸福感

没想到这学期能坐上公交专线去上班,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事”。9月6日,刚刚成为十四中教育集团罗塘校区的青年教师田云飞感慨道。他表示,因为罗塘初中是迎江最远的学校,因此以往每次上下班都要转好几辆车,现在这种情况一去不返了,身为迎江的教师感到幸福满满的。

实际上,田云飞口中的幸福感仅是迎江区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其中一项举措。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引导城区教师积极参与交流,2014年迎江区就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迎江区边远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除了继续发放每人每月70—110元农村艰苦津贴,还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为边远农村教师发放300—500元的生活补助,并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名优教师、校长以及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以奖代补,促进工作。此外,“人手一机”工程也从最边远的农村学校开始装配。

除此之外,迎江区还将教师的身心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据教育局工会负责人介绍,教育系统除去每年春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积极开展困难、重病教职工慰问走访外,还会在三八妇女节、元旦开展啦啦操、篮球赛、跳绳等多种益智运动,同时定期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免费体检,真正让每一名教职工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对此长风乡老教师陶世毅感触更深,他说,过去,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体检想都没想过,许多老师长年辛勤工作在三尺讲台上,工作压力大,身心过于劳累,自已却浑然不顾,有的老教师甚至病倒在讲台上。现在,乡村教师待遇越来越提高,还组织教师免费体检,这让我们更坚定了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的决心。

在生活和工作上不断为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发放“改革红利”的同时,迎江区也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放在了突出位置。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外,还不断改革创新研修方式,采取同课异构、送教下乡、教师论坛和基本功大赛等形式,借助“城乡办学联盟”、“4+4”办学共同体”、“七助一”帮扶共同体等均衡发展新模式,搭建教师博客建设、教师网上读书俱乐部、城乡百名教师结队成长等网络研修平台,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

作为这些利好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15年9月新分配到新洲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查浩深有感触。“原先一度担心到新洲工作会很艰苦,没想到不仅路上车费、中午吃饭都有补助,而且每餐都吃得很好,甚至人人还有一台电脑。”他工作三个月来,已经参加过一次培训、一次比赛、有过三次教研活动经历。查浩认为,这样的工作环境让他没有理由懈怠,今后他会更加用心,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特约通讯员: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