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只老虎可望不再“跑场子”
○每只小老虎在出生后一定时间内都要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 |
在埇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部分上规模的马戏经营者有固定场所外,600多只埇桥的老虎都会随着主人“跑场子”。长期以来,宿州的马戏产业还是停留在农户散户经营的状态。目前在全国以“散跑”的形式经营马戏生意的农户们,虽然收入颇丰,但在这个号称马戏之乡的地方,看不到一场马戏表演,同时马戏团的后备力量不足,传统马戏的传承也成了问题。对于“中国马戏之乡”这个称谓,埇桥的马戏人还是希望能够在家门口演上常年在外的马戏。
1
马戏之乡宿州埇桥 只是老虎休息场所
走在宿州埇桥,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宿州市埇桥区内,看不到一家马戏表演团。而那些用于马戏演出的老虎、狮子等猛兽,要么因为没有了“场子”,躲在马戏经营户家中的笼舍里睡大觉,要么就在外地演出。
据宿州市唯一的国有马戏团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正丙说:“和过去几十年的状况相比,埇桥的表演团体条件还是发展进步的,灯光、音响这些硬件设施都比以前先进多了,场次也多。以前的篷车载着动物简单围个大棚就演出了,但现在这种表演形式已经不多见,大部分老虎都是在正规演出场所驻场表演,只是一个场地固定不固定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埇桥马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埇桥马戏人的老家宿州,只是作为动物养殖和“岗前培训”的大本营。由于野生动物运输许可证办起来很是麻烦,办一个证审批往往需要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埇桥马戏人除了过年的时节,基本上不会将在外的动物拉回老家。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宿州埇桥区的虎舍里很少有休息的老虎。
如果不是一部分演出团体受到住建部2010年“禁演令”影响,而导致部分老虎回乡,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的虎舍都会空空荡荡。但到了每年春节,濉河两岸的这两个乡,却是遍地虎啸。
2
马戏团体数量虽多 但以散户经营为主
“别看埇桥经营的马戏生意人那么多,收入也颇为可观,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散户经营,抵御风险能力特别差。”在采访中,李正丙告诉记者。
李正丙介绍,埇桥马戏以散户经营为主,同行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联络。据李正丙的统计,整个埇桥区老虎的数量目前达到了600多只,演出团体有300多家。但是上规模、能在演出所在地有固定马戏场地的只有五六十家。“甚至有的团体还延续着大篷车的方式,牵只猴,拉只羊,开着一辆车,随便在外搭个大棚,也算上是一个埇桥马戏的演出团体。”
李正丙说,300多个马戏团体,每家每户都会繁育属于自己的动物,有老虎的经营户每户都会建设自己老虎的笼舍,不同村庄不同家族的马戏生意各成一个体系,联系不紧密。此外,从事马戏生意的人们,目前八成以上的从业者都是初中没有毕业,有些甚至不认识几个字。他们靠着多年来祖传的手艺吃饭。宿州埇桥的马戏行业入门门槛低,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马戏节目相对来说较为粗糙,节目也很难有创新。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埇桥马戏在外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一旦和国外知名的马戏团相比,我们觉得还是落后很多。”李正丙告诉记者,世界上很多知名的马戏团,一个团的表演年收入都在几亿美金,但相比而言,大部分埇桥马戏团体一年的纯收入只在几十万元,多的只是上百万,很多人也只是小富即安。
3
愿意学马戏的人 如今是越来越少
规模不上档次,也让马戏行业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普遍缺人。在埇桥区蒿沟乡高滩村经营马戏生意的李正辉告诉记者,马戏如今最难的要数人员的继承。“愿意学马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以前外出打工的机会少,为了增加收入,不少人会让孩子跟着马戏团学习马戏。
现在外出打工的机会多了,很多农村的父母更愿意让孩子上完初中或者高中后,就在工厂里找一个“正经事”。尽管如今马戏的生意还不错,给表演人员的工资也不比在工厂里打工差,但在传统观念下,马戏还是一个走街串巷的“下九流职业”,但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农村的父母都不会让孩子进入马戏行业。
李正辉告诉记者,所以现在的行业,依旧传承着家族式经营。父亲将技术传授给儿子,家族外的人为马戏团打工的人并不多,这也限制了马戏团规模的发展。如今从事马戏表演的人员,年龄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仍旧在马戏场上和动物共舞。
但李正辉并不担心他们的生意会就此消沉下去,如果今后真的到了找不到人演出的时候,他们干脆就让这些老虎进行“非表演性转型”,只做动物展出,不进行马戏表演,毕竟一个园子里只要有一两个饲养员就能维持下去。
4
埇桥马戏人 渴望家门口演马戏
面对如此小规模的经营现状,李正辉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式做马戏生意好时还可以,生意不好时就闲着吃老本,或者拉着动物全中国跑找地方。”这种“打游击”、“靠天收”的经营模式也增加了不少马戏人的经营风险,很多政策的变化,就会对埇桥马戏形成不利的影响。住建部下达的“禁演令”,就让一些经营户没能及时规避风险,不少老虎返回了家乡。而埇桥的马戏人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面组织,将埇桥马戏产业规模化,最基本的是能够形成一个繁育基地,至少能够在家乡集中繁育、训练老虎。
2006年6月,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批准埇桥区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马戏之乡”。2008年,国务院将埇桥马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10月,埇桥区举办首届“中国埇桥马戏艺术节”, 当时的宣传称此后每3年举办一届,马戏艺术节上会配套开展一系列文化、经贸活动,当地的新闻称,马戏节为当地的马戏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产业效应”。然而这个艺术节在举办了两届之后,第三届马戏艺术节的举办就再也没有消息。
5
欲建大型野生动物园 老虎狮子或有自己家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为了马戏的发展,宿州市埇桥区曾提出马戏表演的“五个一工程”:建设一座马戏城、一所马戏学校、一个动物饲养繁育基地、一个野生动物园、一个马戏艺术基金会。当地的新闻也展示了此次工程的雄心壮志:“这个区将以‘埇桥大马戏城’为载体,兴办马戏文化旅游产业,彻底脱离传统的大篷式表演;以马戏学校为龙头,兴办马戏教育产业;以动物饲养繁育基地为平台,兴办动物交易产业;通过体制创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而对于这些,埇桥马戏非遗传承人李正丙感觉很遥远,他说,这个工程规模太庞大,近期很难对埇桥马戏形成有利的影响,此后一段时间,埇桥马戏人还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单打独斗。
在结束采访时,记者从埇桥区得知这一消息:目前宿州市将与青岛野生动物园合作,建成一座大型野生动物园,下个月就要开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埇桥区的这些老虎、狮子在马戏之乡都会有自己的家。
○早年马戏表演时经常需要用到的锣,至今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