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缘的亲情
3月25日,汤春燕和养父在散步。
“你这个抱来的丫头比亲丫头还亲啊!好人有好报哟!”如今,在合肥市经开区方兴园小区,居民们遇见70岁的汤先川,常常这么说。这个“抱来的丫头”名叫汤春燕,是汤先川32年前从树林里捡回来的弃婴。当年,汤先川夫妻在生活极为拮据的情况下,收养了汤春燕,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如今,汤春燕悉心照料着身患重病的养父。
救回弃婴
1984年,农历正月初六,寒风凛冽。合肥市肥西县肥光乡锦绣村的中年农民汤先川在县城拜完年赶回家,一声女婴的啼哭声把汤先川惊在了门外。
汤先川家境贫寒,妻子年龄偏大,身体又不好,两人一直没有孩子。
原来,汤先川的妻子抱来了一个女弃婴。妻子告诉汤先川,刚发现孩子时,一条棉絮包裹着孩子,棉絮里塞着一只取暖用的盐水瓶,但是水早已冰凉。孩子紧贴着水瓶的腿上,有一块银元大小的烫伤伤疤。孩子身上有一张香烟纸,用铅笔写着正月初四11点10分出生。
“村里有人劝,说孩子太小养不活,但是养父母坚持要收养。 ”3月25日,汤春燕告诉记者。汤先川回忆说,女婴刚被抱养回家,就生了病,高烧40度,去县医院检查,发现患有先天性喉管发育不全,可能活不久。
汤先川急了,央求医生无论如何得救救孩子。医生说县医院治不好,得转到市医院,医药费可能要花2000多元。汤先川四处借钱,加上家里所有的积蓄,勉强凑够了孩子的治病钱。
“你家里条件这么差,这孩子又有病,是个负担啊! ”汤春燕的病好了,村里又有人劝汤先川,把孩子丢掉,重新抱养一个。由于家里条件实在太艰苦,汤先川和妻子开始动摇了。有天晚上,汤先川夫妇给孩子换上洗干净的衣服、鞋子,找来两个邻居,叮嘱他们一定要亲手把孩子交到别人家。临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大雨,女婴哭了起来,养母跟着放声大哭,一把冲上去从邻居手里夺回了孩子,“不丢了,不丢了,这个孩子我们再苦也要把她养下去。 ”就这样,汤春燕又被留了下来。
精心抚育
汤先川给女婴起名汤春燕,希望她像春天的燕子,快乐成长。
汤春燕的到来,让这个家成了完整的家庭。在汤先川夫妇呵护下,小春燕渐渐长大了。
养母身体一直不好,家里只有养父一个劳动力,靠3亩薄田维持生活。有时养父会去附近的窑厂打零工,增加些收入。 “家里是全村最穷的,一家人就挤在一间烂了门梁的瓦房里。 ”汤春燕说,尽管生活艰苦,她的生活和饮食一直是家里最好的,没有挨过饿。养父母总会把最好的饭菜留给小春燕。 “要是杀鸡,两个鸡腿都给我吃;有鱼吃的时候,鱼头是妈妈的,鱼尾是爸爸的,鱼中段每次都是我的。有时妈妈早晨煮个鸡蛋给准备外出干活的爸爸补充营养,爸爸也悄悄地塞给我……”汤春燕说。
家境不好,但不论多艰难,汤先川夫妇都坚持让汤春燕读书。 2000年,汤春燕初中毕业,看着养父年纪大了,还为生活奔波,格外心疼,于是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当时,汤春燕的一个亲戚在宁波从事健身器材销售,邀汤春燕到宁波工作。汤春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养父。汤先川坚决不同意:“你还这么小,应该多读书明事理,爸爸还能累得动。 ”后来,汤先川把汤春燕送进了经开区的一所职业高中。
此后不久,养母不幸病逝。父女俩相依为命。
汤春燕读高二时,利用暑假,到一家饭店打工。 “从上午8:30一直干到晚上9:00,择菜、洗菜、传菜,忙得连轴转。”汤春燕说,虽然辛苦,但是老板包三餐,两个月她赚了320元。
汤春燕把人生第一笔收入递到父亲手里,自豪地说:“爸,你女儿也能挣钱了!这钱孝敬您买件像样的衣服。 ”汤先川接过钱,眼睛湿润了:“丫头长大了,这钱我帮你存着,开学了给你交学费。 ”把钱原封不动地收了起来。
社区工作人员胡耀文告诉记者,随着合肥市的发展,肥西县肥光乡锦绣村行政区划调整为合肥经开区锦绣社区,汤先川一家的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003年,汤先川分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社区也帮他落实了低保,每月各项收入加在一起有1200元。最近,新的计生奖励政策进行了调整,将没有生育史的夫妻纳入到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范畴。在社区的积极帮助下,汤先川通过了经开区计生委的审核。
反哺情深
成人后,汤春燕在合肥的一家企业上班。她经表姐介绍与一位外地来合肥打工的青年谈起恋爱。 “我爸为了我,辛苦了一辈子。你想和我在一起,就得跟我一起孝顺他。 ”刚一相识,汤春燕就向对方“摊了牌”。小伙子立马拍了拍胸脯:“你爸就是我爸,我一定孝顺。”不久两人结了婚。 2007年,汤春燕生下了女儿。
“结婚以后,我们没有分家,就怕爸爸一个人在家出现意外。”汤春燕告诉记者,常年超负荷的劳动使汤先川的身体毛病不断。
2011年,汤先川被检查出患有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汤春燕和丈夫请了假,把家“搬”到了病房里,专门照顾养父。手术创口比较大,汤先川常常感到剧烈的疼痛。白天有护士帮忙,晚上汤春燕就和丈夫轮流换班照看。养父疼痛一发作,汤春燕夫妇就帮他固定身体。除此之外,喂吃喂喝等生活细节都照料得很周全。汤先川看着心疼,让他俩休息会。他俩就趴在床边眯会眼,可心里还挂念着,不敢睡着,就这样一连在医院待了26天。回家后,汤先川一天要吃5顿饭,都是流质、半流质。早晨6点,汤春燕就开始煮稀饭,半夜还要为养父弄点吃的。
去年,汤先川又被检查出患有直肠癌,在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对汤先川部分身体器官进行改造,在他腰部开了一个排泄口,安装了一个粪袋。
粪袋要一天一换,程序复杂,气味难闻。汤先川手抖眼花看不清,都要靠汤春燕帮着换。汤春燕每次要先用生理盐水擦拭养父腰部排泄口四周的皮肤,再抹上护肤粉,贴上粪袋后,还要用吹风机吹十几分钟。如果排泄口出现渗漏,内衣要换洗,家里要喷洒空气清新剂,汤春燕都会毫无怨言去做。有时半夜里,汤先川的粪袋破了,汤春燕都会及时起来收拾。
现在,为了方便照顾养父,汤春燕重新找了一个离家较近的工作单位。每天只要一下班,她就会赶回家,守在养父的身边。 “没有他们的养育,就没有今天的我。当年他们挽救了我幼小的生命,如今我要尽孝,让爸爸晚年快乐、幸福。”汤春燕说。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