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走出脱贫路——阜南县方集镇精准扶贫纪实

24.02.2016  08:16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2月24日讯(记者:李丹东、任重、楼建坤)“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阜南县的方集镇,在扶贫攻坚中精准施策、多点发力,“三步走”走出脱贫路。

  1月15日,安徽之声记者来到方集镇,一走进镇上的扶贫办公室,记者为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撼:极其简陋的办公室,堆满了各种文件和办公设施,房屋陈旧破败,让人感觉完全不适合居住办公。对于记者的疑惑,方集镇扶贫办主任李博自嘲的笑了笑说,我们这里连政府办公室都需要扶贫。而这也是方集镇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的一个真实写照。

  方集镇的扶贫工作正是从这里开始。李博给记者拿出了一张表格,表格上详细统计了每个村的贫困人口情况,他说这张表格意味着全镇扶贫攻坚工作的第一步: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群,解决扶贫谁的问题。李博:“我们逐户到家里调查他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督促镇干部村干部逐户审核,而且每个村公示,在每一步过程中,都要按照操作流程公示。保留的加上今年新增加的,一共是800户,2118人,这是目前建档立卡的基本情况”。

  档案详细记录了每一个贫困人口的家庭状况,贫困原因,需要怎么帮助等信息,等于是绘制了一副精确的扶贫导航图。方集镇党委委员吕志安:“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一户一策,然后给他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解决扶什么的问题”。

  顺着这幅导航图,记者跟随吕志安来到了方集镇徐大村贫困户周元新的家里,已经50多岁的周元新因为身患肺结核,丧失劳动能力,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对于这部分不能自己“造血”的贫困户,吕志安说,对他们的扶贫采取的是政府输血的办法。“这一块只有政府兜底了,给他作为三保障对象,纯粹的资金扶持,用钱解决他的问题”。

  对于一些能够自我造血的贫困户,他们更需要一个发展生产的门路,需要在起步时推一把。徐大村村民贾昌秀大姐,原是村里的贫困户。贾大姐:“那时候家里穷的,那时候分开家,小孩小,就是吃馍都困难,都穷成啥样了,花的钱也没有”。

      贾大姐是个要强的人,为了脱贫致富,她养起了鸡。但一不懂技术,二没有资金,头几年一直是小打小闹,口袋里还是空荡荡的。县里和镇上了解她的需求后,免费给了她5万元的生产资金,她用这笔钱盖起了鸡棚,买来饲料和鸡苗,逐步扩大生产,技术人员还经常给她辅导。今年她的养鸡场里上万只蛋鸡,每天都能给她创造效应。贾昌秀:“一年好了能挣十几万块钱,挣了钱盖房子,娶媳妇,哈哈”。

  对于部分住房困难贫困户,由镇政府统一实施扶贫搬迁,人均投资2万元,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给予安置。还给430户贫困户实施了光伏脱贫项目,2016年还将再实施500户,所有投资不用贫困户自己往外掏一分钱。受益贫困户张玉洪:“总的投资2万4,国家给1万6,剩下8千作为个人贷款(免息),然后发的电卖给国家,国家再给你钱”。

  真正了解贫困户需求,因户施策,对症下药,解决扶什么问题,这是方集镇精准扶贫的第二步。地方富不富,关键看产业,产业发展才能带动群众整体脱贫致富,防止返贫现象。方集镇通过找准扶贫产业,解决第三步怎么扶的问题。

  方集镇是历史文化古镇,也是生态大镇,2015年还被评为省级生态镇。镇上特色产业比较丰富,方集馓子全国闻名,具有发展相关产业的优势。下湾种、上湾养,洪堤两边植白杨,芝麻花生闯市场,畜牧水产做文章。

  离镇政府不远,就是方集镇花生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房,每年600多吨的加工能力,带动了合作社社员,还让一部分贫困户能够在此打工挣钱。在厂房,记者遇到了正在分拣花生的张大姐:“一个月可能拿多少钱?2000块钱,还能挣两千块钱。对,我家里就我一个人挣钱”。

  现在,方集镇还希望在传统产业之外,进一步挖掘古镇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带动群众脱贫的好帮手。方集老街上的省级文保单位陈家祠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今年成功获得200万元的项目修复资金,开启了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方集镇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三步走,脱贫成效显著,全镇累计减少贫困户507户、 3276人,精准扶贫新乐章正渐入高潮。方集镇党委委员吕志安:“我们方集镇计划提前2年,也就是2018年,我们镇要摘掉贫困镇的帽子,贫困户人均收入要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实现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