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蓄洪区:“穷灾窝”变成“聚宝盆”

11.10.2018  00:26

千里淮河、八百里皖江川流不息、向东奔流,两岸形成一个个行蓄洪洼地。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行蓄洪区24处,其中淮河流域19处、长江流域5处,涉及9市28县(市、区),覆盖111个乡镇、626个行政村,行蓄洪区内总人口43.7万户、170.8万人。为保护长江、淮河安澜,我省行蓄洪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数十次开闸蓄洪,舍小家保大家,筑起了王家坝精神不朽的丰碑。

治理水患:拔因灾致贫“穷根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句顺口溜曾是过去沿淮人民饱受水患之苦的生动写照。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流经豫皖苏鲁四省,全长约1000公里。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每年汛期,雨带总会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徘徊,加上淮河上游落差大、中下游落差小、入海口水流不畅等因素影响,淮河流域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

早在1951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拉开了中国治淮大幕。1991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一直牵挂着淮河的安澜,牵挂着沿淮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后,我国19项骨干治淮工程迅速上马,再次掀起了治淮热潮。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安徽境内总投资190亿元的14项骨干治淮工程全面竣工,为治理淮河水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沿淮尤其是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过去水患频繁,我省沿淮蒙洼、洪洼、邱家湖等19个行蓄洪区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这里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目前,颍上、阜南、霍邱、寿县等沿淮4县贫困人口仍达30882户、66353人,贫困发生率4.75%,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阜南、霍邱分别成为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力攻克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堡垒,必须以根治水患为重点,从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入手,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和扶贫产业。随着国家骨干治淮工程先后竣工,我省在行蓄洪区也掀起了新一轮治水热潮,挖排水沟、修当家塘、建排灌站,移民搬迁、筑保庄圩、整治庄台,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行蓄洪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和特色扶贫产业,采取“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举措,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

9月27日,记者来到在阜南县王家坝镇。站在王家坝闸顶,眺望一望无际的蒙洼,仿佛回到了那开闸蓄洪、抗灾救灾的年岁。阜南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王家坝曾在12年内15次开闸蓄洪,蒙洼蓄洪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16万蒙洼人舍小家保大家的抗洪精神感动了中国,孕育了今天的王家坝精神。

为打赢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战,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不能忘了行蓄洪区,不能忘了行蓄洪区人民,不能忘了行蓄洪区孕育出的王家坝精神。”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对行蓄洪区脱贫攻坚重点帮扶,确保行蓄洪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同全省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整治庄台:建生态宜居家园

在沿淮行蓄洪区,有一种特别的景观,当地人叫作“庄台”,这是行蓄洪区人民的“安全岛”。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当地群众为防止洪水淹没房屋,通过人工垒起台基,挖土垫高,日积月累,形成类似“孤岛”的防洪工程。全省沿江和沿淮24个行蓄洪区,共有199个这样的“庄台”和35个保庄圩。

然而,这些庄台虽让群众结束了水来搬家、水退修房的颠沛流离,但因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简陋,居住在庄台上的群众长期存在“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如厕难、吃菜难、就学难、就医难”等“十大难”,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庄台群众贫困程度深,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王家坝镇郑台孜庄台,该镇组织委员杨国兴告诉记者,庄台改造迁建也是一场攻坚战,需要解决群众“故土难离、感情难舍、搬迁难成”三大难题。“一个庄台就是一个自然村,村民们筑台聚居,改造搬迁确实存在这三大难。所以,我们必须用心用情建好这一安居工程,改善庄台群众的人居环境。

走进庄台,记者看到农家小楼很漂亮,柏油路干净整洁,沿路还安装了路灯,村民房前屋后栽种花卉盆景,庄台中间有个文化广场,不少村民正在这里休闲娱乐。

我在这住了30多年,过去庄台环境很差,人与家禽家畜混居,到处都是垃圾,如今庄台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郑继超高兴地说。

阜南县副县长曹涛告诉记者,该县共有131个庄台,占全省65.8%。为改善行蓄洪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县里决定年内将所有庄台全部整治完毕。“我们将结合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美好乡村建设,按照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标准对庄台进行‘五化’提升,已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今年年内还将搬迁安置1204户、4830人。”

古城墙、绿草地,徽派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错落有致的民居,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被誉为“淮河风情的庄台人家、美丽乡村的生动样板”。漫步庄台,记者看见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从庄台远眺,姜唐湖行蓄洪区一片金黄,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王岗镇党委书记汪涛告诉记者,该镇高标准整治庄台,开展以道路净、沟塘净、室外净、室内净、厕所净等“六净三规范”行动,大力实施“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鱼塘、小水塔、小公厕、小广场、小污水处理站、小生活平台”等九小工程,力争把这些庄台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据颍上县副县长吴建军介绍,淮河流经颍上7个乡镇,现有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3个行蓄洪区,共22个庄台、7个保庄圩,总面积151.3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9万户、13.6万人(含7个保庄圩)。从2017年7月开始,该县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要求,先后投入资金2.1亿元,对沿淮行蓄洪区庄台进行综合整治。如今,整治好的庄台如同淮河岸边的“翡翠项链”,成为淮河沿岸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业并举”:闯脱贫致富新路

过去,行蓄洪区水旱灾害频繁,农民增收困难。为了补齐短板,治好水患,挖去穷根,行蓄洪区人民坚持“三业并举”“三业突破”,闯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三业并举”即实施产业、创业、就业脱贫工程。着力发展扶贫产业,发展适合行蓄洪区实际的特色产业,如杞柳加工、水产和畜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等;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一批能人来行蓄洪区创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创办扶贫工厂等;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吸引能人创业,从而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阜南县素称“中国柳编之都”,全县从事柳编加工的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余家。柳编带动了行蓄洪区杞柳种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吸纳数万人就业,带动数万人脱贫。9月28日上午,在阜南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见数十名留守妇女正在熟练地加工柳木工艺品。从外省返乡创业的公司负责人高甲甲告诉记者:“阜南盛产杞柳、泡桐树等,柳编加工历史悠久,如今很多柳编出口国外,我们公司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几乎全部出口。目前,公司还在行蓄洪区3个乡镇建有5个扶贫工厂,带动20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月薪2000元左右。

三业突破”也是行蓄洪区特有的脱贫路径。为降低水患风险,行蓄洪区群众大力发展避灾式适应性农业,即“三水产业”、适应性畜牧业和生态林业。蒙洼曹集镇党委书记陈东群告诉记者,该镇利用洼地和水塘,大力发展“三水”产业,在水上养鸭养鹅,在水中养鱼养虾养蟹,在水下种植莲藕、芡实等水生作物,实行立体种养。养殖大户李孝学高兴地对记者说:“我承包水塘养螃蟹,套养草鱼、螺蛳等,一亩水面产值约8000元。公司已带动28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螃蟹直销上海、江苏等地,还通过网络向全国销售。

昔日的“穷灾窝”,如今变成了“钱粮仓”。在颍上县姜唐湖行蓄洪区,王岗镇党委书记汪涛也告诉记者:“水上的鸭鹅,水中的鱼虾,水底的莲藕,这是我们镇的‘三水产业’。此外,我们还在蓄滞洪区和沿湖低洼地,种植杞柳、莲藕、茭白、水芹、菱角、芡实等水生作物,发展稻虾养殖、稻鸭共养、鱼莲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

在王岗镇金唐村,有一片“稻鸭萍共育示范基地”。正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唐心超对记者说,基地有1200亩水稻,养了9000只樱桃谷鸭,鸭稻共养生态环保,米是优质米,鸭子和鸭蛋营养价值高,一直供不应求。

9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颍上县赛涧回族乡,看见淮河岸边有片7000多亩的大草坪,犹如一张绿色的地毯。该乡副乡长王家勇告诉记者:“这些草皮主要供应城镇绿化,每平方米4至5元,一年可卖三茬。贫困户在这里干活,平均每天收入近100元。

据了解,霍邱县利用行蓄洪区水多优势和水稻种植传统,发展稻虾轮作12.1万亩、稻虾共作4.2万亩,成立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365个,吸纳1500多名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引导1.4万名贫困人口发展稻虾养殖,亩均增收2400元以上。

省扶贫办副主任朱永东告诉记者,“三业并举”“三业突破”是行蓄洪区人民探索出来一条有效的脱贫之路,我们坚信: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沿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蓄洪洼地”一定会变成“产业高地、民生福地、生态宝地”,我们一定能打赢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