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接地气”才会有“钱景”
新闻话题
目前,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涌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5000家,专业大户超过15万户。但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普遍难题。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我省相继出台多项惠农融资政策,金融机构也不断创新产品,扶持“三农”融资。在利好的大环境下,如今农民创业融资情况如何?
记者连线
“5万元的小额贷款,还是靠朋友抵押的”
8月1日,记者在巢湖市黄麓镇上倪自然村的丰盛养殖场里看到,养殖户吴祖乐正在给池塘里的鱼虾投料。 “今年雨水充沛,鱼虾长得都很好。行情也不错,能捕捞多少,就能卖多少。 ”吴祖乐介绍,他在200多亩的水面养殖螃蟹、小龙虾、草鱼等水产品,上半年收入6万多元。
火爆的市场,让吴祖乐喜不自禁,进一步增强了他扩大养殖水面的想法。 “我有成熟的养殖技术和可靠的销售渠道,扩大养殖规模我就会多赚钱。 ”让吴祖乐感到头痛的事情是去银行申请贷款。他回忆称,3年前他一开始搞养殖的时候,就多次到银行申请贷款未果。 “我最近拿到了一笔5万元的小额贷款,还是靠朋友抵押的。但是5万元太少了,扩大养殖水面50亩,至少还需要30万元至50万元的贷款。但是贷款数额大了,朋友担心风险就不愿意作抵押了。 ”
“以前办贷款真难,现在简单多了”
近日,界首市光武镇的家庭农场主齐岗心情不错,他在我省刚推出的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的支持下,获得了农行50万元的贷款。齐岗说,他准备用贷款添置一台收割机以及扩大苗木种植600亩。 “我算了一笔账,雇他人的收割机每亩要60元,自己买收割机每亩只要20元的油费。对于种植1400亩地的我来说,花10万元买台收割机还是很划算的。 ”
齐岗介绍,以前像他这样的人到银行贷款难度很大,需要到处找人抵押。即使有了抵押,还要到银行多次往返跑,才能办下贷款。 “虽然私人放贷利息高、风险大,但是因为银行贷款太繁琐,我以往宁可找私人贷。 ”
据了解,我省部分地区已推出保单质押贷款业务、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创新融资模式。在系列创新惠农融资的支持下,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已经尝到了便捷贷款的甜头。
基层观点
“大部分种植大户、合作社贷款仍然很难”
看见了经营的“钱景”,吴祖乐们却倒在了贷款的路上,类似的事情不是少数。 “针对家庭农场贷款难的事实,农行和国元保险合作实施直管直贷试点,推广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现在家庭农场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部分缓解。但是,由于缺少抵押以及相关的融资产品,大部分种植大户、合作社贷款仍然很难。”界首市农委主任王建功介绍,不少农户、合作社因为资金受限,影响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还需要继续推出更多的融资产品,希望惠及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专家评述
“惠农金融产品需要接地气”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已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缺少刚性规定和具体操作办法,金融产品支持家庭农场、大户、合作社还显得不足,亟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合力开发惠农产品。 ”安农大农学院教授黄正来说,“很显然,惠农金融产品需要接地气,符合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才能尽快、最大范围地推广。比如,农业保险已经在全省实现全覆盖,部分地区活用农险保单,转换为一种有效的质押担保方式,部分盘活农村金融资源,就是一种有益的金融创新。 ”
黄正来说,由于商业银行给农业提供贷款需要成本,必须走商业化的模式。不过,无论是哪种模式,最终都要落实到制度设计上,与金融制度相衔接。比如,有些村镇银行并不是给农户、小企业提供贷款,而是给当地大客户贷款,所以很难确定设立小的农村金融机构就一定能够支持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也有很多形式,比如减税、投资、补贴等,哪种形式的效果更好,需要进行绩效评估和选择。
对策建议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是根本出路”
“创新‘三农’融资的力度还不够,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副处长吕健魁说,建议地方政府设立担保基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物范围,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大型农机具、存栏种畜禽等作为抵押物的办法,开展农产品商标、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质押。鼓励农业企业为订单农户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或由企业承贷、农户使用。财政也可出资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提供担保。引导产业基础好、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吕健魁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风险较大、潜在损失也较大。一旦出现巨灾,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规模主体特别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目前,主要的大田作物和部分养殖业已经有了政策性保险,但一些区域性特色产业保险或者没有或者刚起步。还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提高财政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保费补贴比例。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做保险业务,增强新型经营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