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热”退烧 经营路在何方
编者按
曾经对藏獒的热炒,缘于我们的不了解。
如今“藏獒经济”濒临破灭的论调,同样源于我们的不了解。
回归理智与常态后,合肥藏獒园虽逐年锐减,但记者调查发现,“藏獒经济”并未破灭,只是开始转型,由过去追求数量,到如今追求精品。
沿着四里河路铁路桥下往东,再穿过一条灌木夹道的土路,合肥首家藏獒园就栖身在一扇没有挂牌的蓝色铁门内。“挂牌太惹眼,没见过藏獒的都想看。”园主李志军说,九年了,他开了合肥地区养藏獒的先河,也是浪里淘沙、仍在经营的少数。
杂交藏獒一度乱了市场
“2006年,我开始养藏獒的时候,还是合肥第一家。”李志军告诉记者,他的整个藏獒园面积有两三亩,最多的时候园子里同时饲养了120多条藏獒。
陪记者在园区里转悠,李志军手机里的20多个“藏獒养殖群”一刻不停地在推送消息。李志军和不少同行都注意到了一条新闻——“藏獒经济破灭,土狗不如”。
全国的藏獒园数量每年都在下降,据合肥市犬业协会会长杨承愉透露,由于炒作的风头已过,目前除了李志军的藏獒园,合肥地区仍在经营的老藏獒园所剩无几。
“藏獒经济没有破灭,只是开始转型,过去求数量,现在求质量。”李志军告诉记者,“藏獒热”是从2008年后开始的。那一阵,个别藏獒园主为了“来钱快”,不惜用大体型的韩国杜莎犬、意大利纽波利顿犬,与长毛的阿富汗犬杂交,然后“取长补短”,用它们的幼崽冒充藏獒,“小时候倒看不出来。”
“这些杂交狗市场价低到1000多元就能买到一条,严重扰乱了市场。”李志军说,但好景不长,等到这些假藏獒成年后,买主才大呼上当。所谓被遗弃的“藏獒”多数是这类“串串”,而并非真正的藏獒。
长此以往,一方面是靠“杂交狗”起家的藏獒园渐渐在业内没了口碑,另一方面也确实因为炒作风减弱,合肥的一批藏獒养殖园悄然退出市场。
运气好一只极品就能回本
李志军领着记者在他的藏獒园里溜达了一圈。一排排犬舍被一道道铁门紧锁。成犬每只住单间,幼犬则安排在铺有沙滩的“集体宿舍”里。品相上乘的种狗拥有入住空调房的特权。在李志军的藏獒园里,一只黑黄色的“铁包金”就安逸地独享着一屋子的冷气。
在狗的市场经济里,执行着绝对的“血统论”。在一排犬舍里,5只分别来自江苏、浙江、广州的母藏獒挨个等着发情后,与李志军藏獒园里的种狗配种。
李志军告诉记者,这两年,“藏獒经济”更多是圈内的交易。他大致算过一个比例,目前在合肥市场,私人购买藏獒的只占到三成,七成都是卖给外地狗场。“你有一只好狗,哪怕天涯海角,全国各地都会有人带着母狗来配。”
李志军要饲养员把那只单住空调房的“铁包金”藏獒牵了出来,果然身形魁梧,嘴巴粗短。“像这只种狗,配一次的价格就在二三万元。”
在藏獒经济回归常态后,很多藏獒园都是在依靠配种、繁育优质小狗来经营生存。李志军说,过去没有微信,他每年都有一个月开着商务车,拉着自家的母狗,在全国各地的狗场转悠,筛选基因,繁育精品。
“玩狗有时候像赌钱。”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运气好的话,在数窝幼崽里只要出现一条品质上乘的好狗,能卖上一两百万,前期投入立马就能回本。
发烧期仅二环路就有八家狗场
合肥市犬业协会会长杨承愉回忆说,合肥地区“跟风”养殖藏獒应该始于2008年,最多的时候仅是二环路周边就陆续出现了七八家藏獒场。大蜀山、长江西路、四里河路、五里庙、长江批发市场等这些城郊接合部地区都曾是各类“藏獒园”的栖身之所。至于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巢湖,包括毗邻合肥的六安地区,相继“问世”的狗场就更难以统计了。
然而仅仅是五年时间,光景就大不同了。这一“烧”持续到2013年,2014年后市场逐渐冷却,杨承愉表示,而到了今年,“藏獒热”差不多已降到常温,甚至“一落千丈”,市场回归理智。
【延伸阅读】
“养过藏獒,其他狗都看不中”
东北人陈振中来合肥“喂”了7年的藏獒,也是藏獒园里专职饲养员。
一只两岁半的母藏獒曾被陈振中唤作“小短嘴”。
陈振中说,藏獒这种狗灵得很,从小养到大的,与半路接手的,它分得很清。“小短嘴”若不是自己一手喂大的,连抬手打它都得倍加小心。品相极好的“小短嘴”有一副桀骜的小姐脾气,却独独“拜服”陈振中。
“它只把我一个人当成它的主人,连狗场老板都不敢随意上跟前来。”陈振中说,藏獒的忠诚极为外露。老陈心情不好的时候,“小短嘴”会一声不哼地卧倒在他身边,也耷拉着眼皮没精打采。有时候就连外人给老陈递烟,“小短嘴”都怕伤着主人,立即怒吼示威。
多数人总认为藏獒易冲击人,陈振中说,这是误解。实际上,藏獒只在自己的领地活动。只要不靠近它的势力范围,比如庭院内、笼舍旁,它是不会主动攻击的。
两岁半时,漂亮的“小短嘴”被一个买主看上花了高价买走。知道情况不妙,“小短嘴”死活不肯上车,老陈硬是把它拽上了车。“我不敢看它,车还没开走,我就躲起来了,晚饭没吃,连哭了两天。”
天长日久,藏獒成了他心中的“最爱”。陈振中说,“如果哪天不养藏獒了,我啥狗也不会养了,都看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