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抗生素视作“万能药”
11月16日至22日是第一个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如果不采取措施避免抗生素耐药性的进一步出现和蔓延,到2050年,这一问题可能导致每年上千万人死亡——
在持续“检查”“整治”的基础上,再掀起一场全球性活动,足以表明当前抗生素滥用现象的严重性。关于我省细菌耐药情况,安医大一附院副院长、省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主任李家斌教授以“不容乐观”来形容,他呼吁,抵御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带来的耐药性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医生和群众的共同努力。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致耐药性
头疼、感冒或者拉肚子,很多人往往习惯自己到药店去买些抗生素服用……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遍的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而言是后患无穷。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世卫组织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10年,中国半数以上门诊患者获得处方的抗生素,远超世卫组织建议的30%限值。 “抗生素滥用的含义除了通常理解的过度使用,更准确地说是指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用指征、剂量、剂型、频次、周期等,都有严格规定。不按照这些规定使用,也会造成耐药菌的产生。”李家斌强调,作为患者,不要自行随意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按照医嘱规范使用;作为医生,应有诊断依据地科学用药、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经验用药,应严格控制高档抗生素的随意使用,同时要提高临床标本送检意识,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有针对地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讲究分层使用,不同的细菌类型、不同的感染部位、不同的严重程度都应该具体对待。总之一句话,该用的抗菌药物一定要用,不该用的一定别用,否则,不但易导致耐药性产生,还会直接增加医疗费用,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从而影响患者预后。 ”
调查还显示,民众的某些做法、认识空白和误解都助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现象。我国居民中61%的受访者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感冒或流感,完全无视抗生素对病毒无效这一事实;53%的受访者认为病情好转就可以停服抗生素,而不需要完成整个疗程。
“90%的感冒都是病毒所导致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乱用抗生素,会引起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出现腹泻、发热症状。 ”李家斌解释。由于担心产生耐药性,还有一些人把抗生素当作是洪水猛兽,身体不适时也坚决拒绝使用,还有的人则刚吃了两天药,看到病情好转便自作主张停了药。专家指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细菌感染已经比较严重,光靠自己“抗”,很容易延误治疗时机,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如果使用剂量不足,细菌慢慢会习惯抗生素,长期下去也会导致耐药性产生,“多用抗生素不对,不用或少用也不对。使用抗生素的关键是一定要规范,不要擅自改变使用的剂量、次数和时间,如果‘见效就停’,不光治不好病,反而还会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使病情反复。 ”
“超级细菌”绝不是危言耸听
2004年,我省在安医大一附院设立细菌耐药监控中心,并在41家医院设有监测点。每年9月,各监测点会收集当月医院临床上分离出的所有细菌病株,送到中心进行药敏实验,再根据耐药情况,调整抗菌用药,指导省内医院临床用药选择。
“不同的药物耐药性表现也不同,有的在采取相应感控措施后耐药性会有所下降,但监测数据显示,我省细菌耐药性整体逐年增加。一些耐药性上升幅度较快,与临床广泛用药关系密切。当某种抗生素使用量在某一年大幅增加时,这种抗生素的细菌抗药性也会随之增强。”李家斌说。而关于抗生素和抗菌药,他给予了科学解释:“抗菌药和抗生素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抗菌药除了包括来自于自然界某种微生物的抗生素外,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还包括一些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
而所谓细菌耐药性,则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在和药物斗争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不断改变自己的性质和状态,进而演化为耐药菌。随着耐药菌的日渐增多,人类原有的抗菌药对它来讲就失去了作用,如50年前的青霉素对很多细菌都有效,可是如今对相当一部分细菌都无效了。我国从2005年成立了覆盖全国约150家医院的“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从监测结果看,全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部分细菌的耐药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近10多年来,革兰氏阴性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耐药最严重,临床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这种导致高死亡率的细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的药物都有耐药性,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社会危害严重。 ”李家斌说。
患儿该不该用先看“血常规”
近期气温骤降,不少孩子都被感冒、呼吸道感染等“撂倒”。 “每天都会遇到家长由于心疼孩子受罪,坚决要求给孩子吃抗生素、甚至是输液,希望能好得更快。 ”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华山表示,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病程,“好得快”未必就一定是对孩子好,正确的药物治疗也不一定就会比输液治疗好得慢,“如果是普通感冒发烧,血象提示没有细菌感染时,完全没必要服用抗生素。而输液药品中至少一半是抗生素,本着‘能口服就不输液’的治疗原则,更是没必要。 ”
由于孩子的各种器官发育还不成熟,滥用抗生素更易对身体造成损害,除了易导致耐药性外,更会直接损伤肝肾功能。此外,部分抗生素药物还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身体损害,如,庆大、丁胺卡那等容易导致孩子耳聋,环丙沙星等对孩子软骨有潜在损害,氯霉素则可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上海、江苏和浙江的1000多名8到11岁学校儿童人群尿中抗生素进行生物监测,发现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这可能加重细菌耐药,从而威胁临床诊疗。同时,抗生素的使用还可能与炎症性肠道疾病、儿童哮喘、肥胖和儿童肿瘤形成等有关。华山提醒,家长不应把抗生素作为家中药箱的“常客”,该不该使用抗生素,唯一的判断标准应是通过“血常规”检验,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李家斌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对一定数量的小学生人群禁用抗生素至少一个月后,对其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发现有5%的孩子体内存在多种耐药菌,“这说明,抗生素滥用不仅存在于临床治疗,环境与食品也是儿童抗生素的重要暴露源。 ”他呼吁,政府、卫生和农业等部门以及公众都应行动起来,共同抵制抗生素滥用行为,政府应对抗生素的科学使用进行监管,给予动物使用抗生素问题以足够重视;卫生部门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尤其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强化抗生素使用规范;民众使用抗生素要处方化,千万不能自作主张、看看说明书就吃。(记者 王慧慧)
·链接·
◎抗菌药不等于消炎药
消炎药是指能移植机体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的药物,但并不能根除引起炎症的病因,一般多用于非感染性的炎症。
抗菌药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来自自然界某种微生物的抗生素,以及人工合成的抗菌药。不是针对炎症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炎症的各类细菌,多用于感染性炎症。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大部分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8、频繁更换抗生素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且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